新型固体酸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苯与长链烯烃烷基化反应制得的直链烷基苯、二苯醚与烯烃烷基化反应生成的烷基二苯醚是两类重要的工业反应中间体,它们经进一步的磺化、中和过程生产的烷基苯磺酸盐和烷基二苯醚磺酸盐是优良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现代合成洗涤剂工业产品中的主要成分。为适应当代环境保护的要求,化学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这两类工业烷基化反应采用新型的环境友好催化剂以取代传统的液体酸催化剂,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可生物降解的直链烷基苯2位和3位异构体选择性,防止洗涤废液对环境造成污染。取代传统液体酸催化体系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选择上,其中包括多种无机固体酸和有机固体酸,目前这些固体酸催化材料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反应选择性不高、反应条件苛刻以及催化剂失活等问题。
本论文工作选取了氧化锆固体超强酸、离子液体和负载杂多化合物三种类型的催化材料加以研究。考察制备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并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热-热重、比表面与孔径分布、X射线粉末衍射等表征,通过利用氨气吸附红外光谱、氨气吸附-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研究了固体酸的酸性质;将所制备的新催化材料应用于苯/二苯醚的烷基化反应,研究反应过程中各种条件参数的影响,以期达到提高反应转化率和异构体产物的选择性、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高效优质的研究目的。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结论如下:
1.氧化锆固体超强酸的制备与催化芳香族化合物与长链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研究,考察了锆源的选择、水解的温度、锆盐沉淀过程碱性物种的选择和滴加速度、碱化过程中的pH值、沉淀陈化的温度和时间、氯离子存在与否、酸促进剂的种类和浓度、酸处理氧化锆的方式和时间、煅烧温度和时间等合成条件对最终制备的样品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其结果证明pH值、氧化锆的晶型、酸促进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煅烧的温度和时间是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催化剂的活性起决定性作用。在苯与1-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中,以氧
摘要
化错固体超强酸作为催化剂,设定条件参数为苯与1一十二烯的摩尔比10,
353K,常压下反应1小时可得最好的实验结果。反应转化率100%,产品直
链度100%,2位与3位异构体选择性高于60%,并克服了固体超强酸一次
使用完全失活的缺点;在二苯醚与1一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中,在醚烯摩尔比
5,温度343K、常压的反应参数下反应2小时得最佳的实验结果,反应转化
率到达了67%以上,产物为单取代烷基二苯醚单一产品,均优于目前使用的
无水三氯化铝催化剂;
2.离子液体催化苯、二苯醚与1一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设计合成了胺盐类、咪
哇类阳离子与Aic卜一、Fea4-、PFe’、B凡‘、5042一、c几503一等阴离子两两组
合而成的催化体系,研究不同阴阳离子的摩尔配比对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性
能的影响,得出在氯铝酸盐离子液体中,阴阳离子的摩尔比例为2的离子液
体具有低温高活性的特点。氯铝酸盐阴离子组成的离子液体催化剂可在室
温、常压条件下在1分钟内催化苯与1一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原料中苯与
1一十二烯的摩尔比例为10,单取代产品的直链度达到100%,2、3位异构体
的选择性在60%以上,反应完毕后离子液体与反应体系自动分层,使分离过
程简单易行。在催化二苯醚与1一十三烯的烷基化反应实验中,最佳操作条件
为常压下323K反应2小时,反应转化率达到84%以上,单取代产物选择性
1《X)%。
3.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及负载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催化苯、二苯醚与
基化反应,合成具有
结构的四种多金属含氧簇合物,
1一十二烯的烷
为了克服多金
属含氧簇合物过低的比表面积的限制,通过考察多种类型的载体,确定了
SBA一15这一类新型的厚壁介孔分子筛材料作为主要研究的载体,它具有水
热稳定性高、孔径大小可调、比表面积大、长程有序的六角形孔道等特点。
采用真空吸附的新型负载方法,将磷钨酸纳米粒子组装到SBA.15的孔道之
内,实验证明当磷钨酸负载于这类载体材料上之后,其催化活性较未负载的
磷钨酸本体有了较大提升,相比于传统的浸渍法负载,真空吸附法制备的催
化剂磷钨酸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负载量更多、吸附更牢固。实验中
考察了负载量、孔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证明以7一8个纳米孔径的
今华庆顺应才学麟士学世般戈
摘要
SBA-15分子筛负载质量百分比在10一20%内的催化剂性能最佳,在反应前不
需要活化即能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对于苯与1一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催
化剂用量少,原料与催化剂摩尔比2000。在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以及
原料中苯烯摩尔比等条件参数的基础上,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苯与1一十二
烯摩尔比10,351K,常压下反应30分钟。以1一十二烯计算转化率100%,
产品直链度100%,2、3位异构体选择性合计在57%以上。负载磷钨酸催化
剂催化二苯醚与1一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的较适宜反应条件为343K常压下反
应2小时,醚与烯的摩尔比为5。反应的转化率在70%以上,产物为单一的
十二烷基二苯醚,选择性100%。
由上述结论可见,针对与芳香族化合物与长链
|
|
|
|
1 |
刘淑妹;;4,4′-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醚合成及结构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2 |
陶英丕,孙素桢,于瑞林;常压法合成二苯醚[J];精细化工;1994年03期 |
3 |
熊开琴;郭丽梅;尹树花;;烷基二苯醚的合成[J];化工中间体;2007年01期 |
4 |
唐韧;;高温有机载热体联苯混合物中联苯、二苯醚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J];江苏化工.市场七日讯;1979年01期 |
5 |
崔玉珍;;二苯醚除草剂的制备方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7年02期 |
6 |
刘天穗;乙氧基次甲基二苯醚的合成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7 |
王乐勇,席海涛,孙小强,潘毅,胡宏纹;可利用酸碱调控的分子器件富电子二苯醚客体和缺电子联吡啶大环组成的准轮烷的“开”与“关”[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
8 |
刘锋,李仕文,赵成,邵亚婷;苯并噁嗪改性二苯醚玻璃布层压板的制备及性能[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2年04期 |
9 |
张佩玉,陈智勇,朱小康,王玉良,陈淑华;苯氧乙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04期 |
10 |
辛莹;金洪;侯若彤;陈丽;陈风雷;吴凯群;王玉良;杨志荣;;多溴代双羟基二苯醚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年11期 |
11 |
白延海;李瑞军;洪广峰;田新慧;;乙羧氟草醚的合成[J];现代农药;2006年06期 |
12 |
张树奎;李复信;黄兴盛;谭惠芬;杨华铮;陈茹玉;;二苯醚硫脲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J];农药;1985年06期 |
13 |
Р.Лазарова;丁传伟;;阻燃聚酯纤维的制取方法[J];化纤与纺织技术;1985年01期 |
14 |
李记太,张卫东,刘之发;二种取代二苯醚的相转移催化合成[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15 |
王长松,崔连复,黎前跃,詹曼丽;聚醚酮酮的合成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16 |
李仕文,刘锋,许自贵;新型改性二苯醚树脂及其玻璃布层压板的研究[J];热固性树脂;2002年05期 |
17 |
М.П.Саланений
,А.С.Швецов
,温士谦;自皂脚蒸馏脂肪酸[J];化学世界;1954年05期 |
18 |
陈根度;;对苯醌二肟的硫化机理[J];橡胶参考资料;1972年07期 |
19 |
张季爽;;芳香醚浸渍剂的探讨(摘要)[J];绝缘材料;1980年Z1期 |
20 |
;2—硝基—4—氯二苯醚新工艺[J];辽宁化工;199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