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先验论美学批判

汤拥华  
【摘要】:由于受强大的先验逻辑的影响,国内学界对于现象学美学往往是遵循其自身的理论期许,进行转述性、应用性的研究。本文则尝试着对现象学美学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可以看作是以现象学美学为中心,对美学中的先验逻辑进行批判:也可以看作是在批判美学的先验逻辑的背景下,对现象学美学进行批判。本文认为,德国古典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是先验论美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应该在重新发掘两者间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寻求批判的可能性。 本文包括三个部分:导论性的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作为全文主体的对现象学美学的批判以及结论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本文依次考察了康德、费希特和浪漫派、谢林、席勒以及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第二部分中,本文以对胡塞尔现象学基本思想的评述开始,依次考察了胡塞尔、盖格尔、英伽登、杜夫海纳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在结论部分,本文以对胡塞尔“先验还原”概念的重新阐发,探求对美学的先验逻辑进行总批判的可能性。它包括“先验还原与文学批评”,“先验还原与艺术独创”,“先验还原与美学批判”三个章节。在全文的最后,本文提出“审美的还原”与“美学的还原”这对概念,试图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认为,德国古典美学的主旨是在主客统一中解说美,而现象学美学则通过建立审美对象先验的自在性,使经验主体向先验主体提升。这都是使美——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在获得其先验性的同时获得现实性。对此,本文的意见是:任何先验的和现实的意义都是特定的意义,都必须被当作意义的特定拟构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保持对意义的现象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批判性地建构经验与先验的关系,才能在探求意义的可能性的同时,使审美话语与批评话语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沟通起来,从而为探求真正有独创性的意义铺平道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玉能;科学技术与德国古典美学[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张国林;;“物自体”:认识的界限与本体的涅槃——论康德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开拓[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蒋瑛瑾;;新康德主义中的心理学方法论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3期
4 孙冠臣;;论《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先验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东升;;反先验论与亥姆霍兹非欧几何公理化思想的关系[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05期
6 王元骧;;审美自由与人的解放——兼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革新[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8年00期
7 霍建波;;中西古典美学中的和谐美[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王充反对唯心论先验论的斗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4期
9 陈向阳;关于知觉的先天性与后天性问题的实验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祁斌斌;;一种超越论的人性观——孟子人性论新解[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1 李璐;;休谟因果论的经验论基础[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2 高拂晓;;感性与理性之间——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美学之思[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3 张政文;;审美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美学思想解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5期
14 张德厚;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15 薛富兴;美学三题[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16 曹剑波;;天赋观念论[J];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7 冷惠玲;宋协立;;进化认识论光芒下的康德先验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8 章长城;;试论王国维审美主义思想[J];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9 ;王充的《实知》篇和《知实》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3期
20 王保亮;;天数茫茫不可逃——浅论“三言二拍”中的天命观[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厚;;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的渊源关系谈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马元良;;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曲解必须否定[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各单位交流研究和教学情况[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郭泽深;;论逻辑的必然性与逻辑的基础地位[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6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玉萍;;会计现象学分析法[A];2006年山东省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征文[C];2006年
8 刘鄂培;;孟子与《孟子》一书撷要——兼论孟子思想的文化价值[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9 ;全国首届颜李学术思想讨论会综述[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10 夏光辅;;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3 王昊宁;直观、自我与明见性[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5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丁敏;席勒在中国:1840-2008[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熊哲宏;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春英;席勒审美解放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范秋琨;现代性批判研究探析[D];厦门大学;2007年
4 邓会;试论佩特的美学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君山;建国以来的形象思维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何飞雁;庄子与卢梭文明批判思想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胤逵;德鲁日宁“纯艺术”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文波;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10 陈玲亚;论《浮士德》的美学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明珂;物流“先验论”[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漫谈科学的特征[N];光明日报;2004年
3 陈鹏;归纳是科学的 科学不是绝对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王建军;康德 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桥梁[N];天津日报;2004年
5 陈卫平;辨名析理与考据求证的融合[N];光明日报;2001年
6 林喆;权利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N];学习时报;2003年
7 青年学者 江绪林;捍卫自由[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常金仓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中国神话研究中两种对立的思想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李保军;半截墓碑的回忆[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李丽民;梭罗代表的是一种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