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沸腾的土地——莫言论

廖增湖  
【摘要】:莫言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 莫言的作品想象瑰丽,语言狂放,叙事宏大,具有独特的文学声音,以粗砺的生命力独步文坛。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还被广泛地介绍到国外,在世界上二十几个国家出版。 莫言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然而真正让他获得广泛声誉的作品,是以“高密东北乡”的神奇传说为写作背景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被同样以怪才著称的导演张艺谋改变成电影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小说里的“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等,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学以来最令人难忘的文学人物形象。 莫言创作力旺盛,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之后,接连不断地写出长篇小说《食草家族》、《天堂蒜苔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以及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师傅越来越幽默》等大量的作品,也使得他本人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莫言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坛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在莫言开始写作时,新时期文学经过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的发展之后,处在一个喷发和困顿交织期,作家们都在寻找表达的可能性,在探索文学的前途和出路。这个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继续进行,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人们此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被翻译家们以极大的热情翻译和介绍进来,中国作家们如饥似渴地对这些国外的作品加以阅读和模仿。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也是这个时期被介绍进来的。 读到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之后,莫言发现,原来一直被他自己所忽视的村子里的那些“小人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小说;他还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与事,还可以虚构地理。 很显然,无论是哪一种人物,也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景,在文学里就天生拥有与其他的事物平等的权力。而这在传统的“模式化写作”里是不被理解的,作家 这样写作要冒极大的风险。福克纳对莫一言的启发不是他的讲述故事的方式,而是 他讲述故事的态度。在小说里,莫一言因此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各种等级不同的风物, 都平等地、或者按照自己创造的新秩序来加以描写。莫言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 是去机械地模仿自己从中获益的作家作品里的叙事模式和篇章结构,不对他们的 语一言鹦鹉学舌,而是学习他们对待普通的人与事的态度。福克纳的启发,让莫言 顺利地打开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记忆闸门,从而通过文学这种有魔力的叙事手 段,重返故乡。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观察和表达,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打上了 深深的个人烙印。在文学作品中,莫言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共和国”一 一高密东北乡,在这片土地里他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生杀予 夺大权,并且随心所欲地把各种己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事件,都移植到自己这 个共和国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精心挑选和栽种。他听得懂鸟语,也理解牛 的眼神。通过“高密东北乡”这个崭新的“文学共和国”,以及这个国度里崭新 的法度与规则,莫言有效地颠覆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因袭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 僵化套式。在他的笔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枯燥乏味的人生可以完美地融合到一 起,高尚的和卑鄙的、干净的和肮脏的、美丽的和丑陋的,也同样都能够和平共 处。对于莫言来说,复杂的性格构成意味着复杂的人性体现,而复杂的人咨际则 是对于一种意识形态左右下己经僵化的文学叙事模式的有效超越。 莫言的独特经验表达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同时,一种观察和表 达人与事一的无差别的宽容态度,也使得他面前己经被遮蔽了很长时间的风景,在 沉默了很长时间之后,爆炸般进入他的视野。这正是本文理解莫言的文学作品的 重要角度之一。 这部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论述的核心部分是第二、第三、第四章。论文的第 二章着重讨论了莫言文学中的“吃”的主题,通过“吃”这样一个常见的“现象”, 把握文化深处的秘密;第三章剖析莫言在文学作品里建构的高密东北乡这个“文 学草根共和国”,在这里,莫言特意采用的反讽结构和反常的伦理模式,使得他 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人)从格:第四章从“风景”入手,探讨莫言在作品中所描 摹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文学风景等问题,从而试图更加深入地把握住莫言创作的基 本思想脉络。 论文的第一章是耗时费力而写成的《莫一言传》,这跟通常所见的博士论文的 撰写方式不尽相同。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读者尽可能快地获得有关莫台’ 的信息,从而可以便利地进入到莫台‘创作的磁力场中去。论文的第五章则是精心 搜集和整理的莫言作品目录大全,相关的重要评论文章和研究专著的篇目索引, 再加上出版和译介情况。这样,读者就可以更加方便、更加全面地把握莫言的文 学创作的整体风貌。 我希望这部论文不仅能够阐发出一种富有新意的研究思路,还可以作为一般 意义上的“工具书”来看待。读者不仅可以阅读和批评这部论文的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莫言;自述[J];小说评论;2002年06期
2 裴黎;;家族史诗中的荒芜——简评福克纳作品《押沙龙!押沙龙!》[J];名作欣赏;2007年22期
3 魏巍;;从深沉高贵到哗众取宠——谈《漫长的炎夏》对《村子》的改编[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4 王莉莉;;从小说《我弥留之际》人物心理看福克纳写作特点[J];山东文学;2007年07期
5 戴行钺;大文豪与好莱坞[J];大众电影;1995年08期
6 何跃敏;论《去吧,摩西》的主题、形式与风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7 张炜;;第三讲:人物(上)[J];青年文学;2011年09期
8 张奎武;;以《圣经》典故作标题的几部小说[J];英语知识;1993年11期
9 张春宁;一部动人心魄的作品──喜读长篇小说《老爷岭传奇》[J];文艺评论;1995年05期
10 钟志清;;以色列的福克纳——约书亚及其作品[J];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05期
11 白烨;;以小见大的长篇巨制——读周大新的《第二十幕》[J];文化月刊;1999年04期
12 杨守森;;我的高密同乡莫言[J];时代文学;2001年01期
13 卢玮;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小说中的俄底浦斯情结[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14 沈东子;;都是写作惹的祸(印象记)[J];红豆;2007年09期
15 姜广平;;留神听着这个世界的动静——与苏童对话[J];文学教育(中);2010年01期
16 周梅森;;走出虚幻,直面人生——谈黄蓓佳的小说[J];文学自由谈;1988年04期
17 蒋原伦;;好作品永远畅销[J];出版广角;1995年06期
18 庄琰;;当巴赫金遇到福克纳——试用复调理论解析《我弥留之际》[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9 董鼎山;;南方的传统[J];读书;1984年06期
20 克莹 ,洪忠煌;剧作家老舍与西方文艺[J];剧本;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烨;;生活的拓展与主体的凸显——2008年长篇小说概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2 李树民;;明清长篇小说中的“盐”现象发微[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3 吴义勤;;新生代长篇小说对“中国叙事”风格的营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4 雷达;;长篇:平稳发展和时有闪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5 肖翔;杨青;;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及“四川抗震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会”会议综述[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思广;;新文学的三次长篇小说征文与获奖小说[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朱水涌;;历史·现实与精神探寻——90年代长篇小说论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8 浩然;;关于我的自传体长篇小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9 施战军;;短篇的震撼力——评《化妆》[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10 陈丽琴;;20世纪侗族作家长篇小说评述[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方奕;本土化视野下的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朝鲜长篇小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鹰;高密度水产养殖生态工程设计及循环水流转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宇;《夕阳》、《熊》和《干旱的九月》的叙事策略[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邹黎明;人类灵魂永恒的守护者——试论福克纳前期作品中的道德拯救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曲洁姝;人与自然:论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去吧,摩西》[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高立方;论BBS言论的形成与控制[D];暨南大学;2004年
6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7 吴文皓;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8 师岚;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D];吉林大学;2004年
9 夏澄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D];苏州大学;2003年
10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李宏林;思想与文采同行[N];辽宁日报;2002年
3 杨鸥;邓一光:永不言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刘颋;长篇小说《留守》出版[N];文艺报;2008年
5 张炯 贺绍俊 吴秉杰 林为进 崔道怡 包明德;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笔谈[N];文艺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陈熙涵;30余部作品展现时代巨变[N];文汇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振伟;莫言:拒绝迎合拒绝煽情[N];财经时报;2006年
8 ;2005“庞然大物”与新一代的地标性创作[N];北京日报;2005年
9 雷达;生命的书写[N];山西日报;2003年
10 黄征辉;又想路遥[N];光明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