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发展的研究
【摘要】:源监测及其发展的研究是当前错误记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现实性监测又是源监测的一种,指的是对现实与想象经验记忆的区分。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发现,现实性监测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大于6岁)。但最近的研究发现,现实性监测能力的最初发展是在学前期(如,Welch-Ross,1995)。本研究考察了3~5岁儿童现实性监测能力的发展、影响因素,以及这种发展与易受暗示性发展的关系。
通过比较3、4和5岁儿童在互动性动作记忆的区分能力,实验一发现,虽然儿童总体的现实性监测能力在学前期间得到了持续和稳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想象动作的源记忆的发展上,且3岁儿童对想象动作的源记忆成绩基本上处于随机猜测的水平,但他(她)们却可以对真实的动作作出准确的区分。根据已有的理论,这种发展可能与学前儿童对想象的概念性理解、对记忆的表征方式(如,Johnson,Hashtroudi,Lindsay,1993)、一般推理能力(如,Johnson,Hashtroudi,Lindsay,1993)和对逐字逐句信息的记忆能力(如,Reyna Brainerd,1995a)等有关。但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这种发展可能还与学前儿童执行性功能的两种成分——沉思-冲动能力和工作记忆有关。
实验二从统计控制和实验操纵两个角度为沉思-冲动能力的发展与现实性监测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汇聚的证据。在统计控制角度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年龄、言语能力的影响后,儿童的沉思-冲动能力可以对现实性监测能力作出较好的预测。实验操纵角度的研究发现,通过控制冲动儿童的冲动反应,实验组中的4岁和5岁组冲动儿童的现实性监测成绩显著地高于同龄的控制组儿童,但3岁儿童未从这种操纵中受益,这可能与3岁儿童的前额叶功能的不成熟有关,也可能与3岁儿童对想象的概念性理解有关。
实验三的目的在于考察学前儿童现实性监测的发展与工作记忆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