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
【摘要】: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看似客观中立的学校课程,也就必然地内嵌了复杂的权力斗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流派从两个角度剖析了课程所内嵌的社会权力关系:“再生产”的角度和“抵制”的角度。从“再生产”角度看课程的学者指出,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再生产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而从“抵制”角度看课程的学者指出,社会不利群体在课程场域中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权力展现方式。
然而,课程建构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和过程;当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进行课程建构时,当每个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都力图在课程建构中体现自己的意志时,课程就成为了一个斗争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权力既相互抗争又达到一种高度调停。
课程场域中权力间斗争并调停的情况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有其流动规律。从战后美国和法国的课程变化情况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当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较繁荣时,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倾向于分散;而社会发展出现波折、经济衰退时,课程权力则倾向于向国家政权集中。2、在阶层结构扁平化的社会中,课程权力倾向于分散;而在阶层结构两级化的社会中,课程权力则倾向于集中。
从这两点结论出发,就可以看出,走向均权化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八次国家课程改革顺应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然而,新课程的权力下放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进一步宣传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