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环境演变
【摘要】: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区域地质环境的详细信息,尤其是河口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地质环境演变和地层发育是重点需要掌握的对象。
本项研究结合岩石学、孢粉学、微体古生物学、古地磁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气候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崇明岛MZ钻孔沉积物中的孢粉序列和有孔虫序列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对比。通过对钻孔沉积物的高分辨率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群的分析,建立孢粉组合序列和微体古生物组合带,揭示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以及海平面变化过程,着重从中提取影响该区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的环境事件。在此基础上,利用测年资料进行地层划分,进而与周围区域对比研究,恢复长江口古地理环境,其主要结果和认识如下:
在MZ钻孔孢粉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崇明岛第四纪的孢粉组合序列,共划分9个孢粉带,各孢粉带内又划分孢粉亚带,共19个亚带。该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冷暖期特征与一般的有所不同,表现为冷期花粉中保留有不少的亚热带成分,尽管数量减少,但是并没有消失,而且孢粉揭示本区第四纪总体上气温变幅不小,而湿度变化不大。早更新世的气候寒冷干旱;中更新世状况略有好转,表现为温凉干燥:此后气候整体改善,晚更新世温暖湿润,间夹一个冷凉,且干湿波动大的气候期;全新世经历温凉潮湿—温暖潮湿—冷凉偏湿—温暖潮湿的四期气候波动。
借助于前人根据中国东部区域表土层孢粉数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孢粉—气候转换函数,对本文MZ钻孔孢粉数据进行转换,重建崇明岛地区第四纪以来年均温度序列。第四纪早中期气候波动性比较和缓,且气温普遍低于现今年均值,变化很小(2600~780 kaB.P.,年均值为14.8℃;780~110 kaB.P.,年均温值为15.0℃),进入了中后期,气温波动强烈,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110~40.4 kaB.P.,年均温15.6℃)~下降(40.4~20.5 kaB.P,年均温15.5℃)~持续上升,且保持较高温度(20.5~16.3 kaB.P,年均温升高到16.7℃:16.3~8.16 kaB.P,年均温达16.8℃;8.16~5.50 kaB.P.,年均温为17.1℃)~下降,变化和缓(5.50~1.87 kaB.P,年均温为14.9℃)~大致保持现今的水平(1.87~至今,气温波动于15.2~15.8℃间)。距今5460±220a.B.P左右时,存在一次降温事件,气温极低值达到14.3℃。并在距今72870±4340a.B.P左右气候状况与深海洋同位素第5阶段的5a阶段相似。
根据该孔有孔虫的丰度、简单分异度、复合分异度、有孔虫群组分等特征,将赋存于钻孔63m之上的有孔虫,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组合带,有孔虫组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