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营养盐现场耦合培养对长江河口浮游植物生长及营养盐吸收过程的影响
【摘要】: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在长江口水域分别通过现场浮游植物采集和受控培养实验,对长江口浮游植物种群特征以及不同浓度磷和不同光辐照耦合培养作用下长江河口浮游植物营养盐吸收和生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1.长江口浮游植物的优势种非常突出,在用d/2培养液培养出的藻类皆为硅藻或绿藻。
2.现场光照下,高浓度磷明显促进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同时促进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简称nano,2-20μm)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phytoplankton,简称pico,2μm)与nano有着相反的变化,其在低浓度磷环境中生长较快。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简称syn,2μm)在中低浓度磷条件下都没有生长,呈死亡状态,只有在高浓度磷中,细胞数出现了小幅度的增加。
3 在模拟浑浊带光照下,高浓度磷没有促进对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而且会抑制吸收,同时,高浓度磷抑制了nano的生长,pico仍然是在低浓度磷环境中生长较快,syn生长速率在低中高浓度磷环境下都比现场光照高浓度磷下的生长速率值大,且在中浓度磷培养介质中nano、pico和syn的生长周期都显著被延长。
4.暗环境下培养介质中发生了明显的反硝化作用,nano、pico还是syn都无法生长。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时间都有着很强的线性关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时间则有着很强的指数回归性,且磷酸盐的添加对亚硝酸盐和磷酸盐本身的释放速率以及浮游植物衰减速率没有很大的影响。
5.在低、中浓度磷培养介质中,模拟浑浊带光照比现场光照都能更促进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高浓度磷培养介质中,则是现场光照更易促进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而且浮游植物营养盐吸收速率明显的加快。
|
|
|
|
1 |
孙晓庆;董树刚;汤志宏;;营养盐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8年01期 |
2 |
胡明辉,杨逸萍,徐春林,J.P.哈里森;长江口浮游植物生长的磷酸盐限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4期 |
3 |
王作华;石晓勇;张传松;梁生康;王丽莎;;黄、东海夏季叶绿素a分布特征的初步探讨[J];渔业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
4 |
刘学海;袁业立;乔方利;;完整物理过程下南黄海浮游生态动力学数值研究Ⅱ.结果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
5 |
周淑青;沈志良;李峥;姚云;;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及邻近水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07年06期 |
6 |
方涛;李道季;余立华;高磊;张利华;;光照和营养盐磷对微型及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
7 |
裴绍峰;沈志良;;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的分布及其通量的初步估算[J];海洋科学;2008年09期 |
8 |
全为民;沈新强;韩金娣;陈亚瞿;;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氮、磷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研究[J];海洋科学;2010年03期 |
9 |
侯继灵;张传松;石晓勇;陆茸;王修林;;磷酸盐对两种东海典型赤潮藻影响的围隔实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10 |
赵冉;白洁;孙军;王丹;何青;;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集[J];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02期 |
11 |
童广辉,刘学明;影响空间生物学效应实验结果的物理因素[J];空间科学学报;1997年S1期 |
12 |
杨利平,宋满珍,张晶;光照和温度对百合属6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年04期 |
13 |
魏育红,薛仁宇,贡成良,曹广力;褶纹冠蚌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培养研究[J];水利渔业;2001年06期 |
14 |
刘卫红,程水源;光照及机械损伤对银杏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15 |
邓丽娜;周晓阳;;光调控下的叶绿体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2期 |
16 |
陶林;宗英飞;高延庆;;辽宁朝阳光照资源的开发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17 |
朱万明;;外界光照对电子水准仪在地面沉降测量工作中观测质量的影响[J];上海地质;2010年01期 |
18 |
涛声;;光照能促进胚胎的生长[J];今日科技;1974年21期 |
19 |
蔡启铭,杨平;有风浪太湖水体的光照传输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3年03期 |
20 |
郭爱莲,刘少洽;气象条件对温棚黄瓜生长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河南气象;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