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北港河势演变分析
【摘要】:长江河口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其中北港是第二级分汊的北汊,是长江入海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北港为非大型船舶的通海航道,近20年来对其研究甚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水文泥沙和地形资料,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强大的数据输入和空间数据分析的技术,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北港地区的多张海图进行数字化,通过Kriging方法内插建立北港地区不同年份的数字高程模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北港河段的横断面变化,等深线变化,深泓线的摆动以及滩槽的冲淤和河槽容积变化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阐明北港河段地貌形态的演化过程,并对引起北港河势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有如下认识:1、北港上口通道的兴衰变迁与南北港水流阻力的变化造成的水面横比降变动及沉积物疏松易冲的边界条件有关。2、上世纪80年代初,北港主槽中六滧沙脊是由崇明南门边滩受水流切滩作用,沙体下移,并在涨落潮的作用下形成的长条形地貌,具有潮流脊性质。3、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港主槽的河势变化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1)动乱时期(1972~1985年);(2)调整时期(1985~1996年):(3)稳定时期(1996年至今)。4、上世纪90年代以后,原淤积在北港奚家港河段的泥沙下移,在涨落潮流作用下形成潮流脊,在强劲的落潮流的作用下,潮流脊逐年下移,使北港下段河槽在形态上成为一复式河槽。5、北港下段河势主要受上游河势变化的制约,北港主槽河段的河势变动引起的下段河势变化,一般存在一个滞后效应。北港下段演变与主槽河段演变有一很好的响应关系。6、洪水作用对北港局部的河势变化起了关键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北港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