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法处理含锌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
【摘要】:近年来,利用微生物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是国内外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它具有速度快、选择性高等优点,而且不造成二次污染。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去除废水中金属锌的基础研究。从选取菌种开始,通过富集、驯化以及分离等过程筛选出两个去除锌离子效果好的单株菌yy4和px1-1,并对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初步鉴定这两株菌为弗氏志贺氏菌,然后通过生长曲线、细菌密度等的测定对这两株菌的生长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对SRB的除锌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分离筛选出的两个单株菌yy4和px1-1在35℃,pH=7.2的条件下,48小时内对含锌离子浓度为120mg/L的废水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8%和95.1%。
2.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提取细菌细胞DNA,鉴定出两株菌为弗氏志贺氏菌。
3.SRB产生硫离子的量与除锌效率呈一定对应关系。锌离子的去除率随着硫离子的量增加而增加。同时在细菌代谢产物中检测到有ZnS存在,说明锌的去除是通过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产物来实现的。
4.SRB细菌菌液的氧化还原电位(Eh)变化与硫离子浓度的变化呈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应用到工程上,可以设想通过方便快捷地检测Eh变化来判断除锌效果的变化。同时讨论了几种影响SRB生长和Eh变化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细菌分离、纯化得到了单菌株SRB。同时从宏观角度对SRB除锌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以后对SRB去除锌离子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
|
|
1 |
王昕;张春丽;任广军;宋恩军;;碳纳米管吸附去除水溶液中锌离子的性能[J];电镀与精饰;2008年10期 |
2 |
白丽娟;陈东莲;黄增尉;马少妹;袁爱群;;三聚磷酸二氢铝吸附Zn~(2+)的动力学[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3 |
王金明;黄卫红;闫永胜;阮介兵;王晶博;;壳寡糖锌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动力学研究[J];食品科技;2010年05期 |
4 |
杨安博;徐助雄;吴婧;冯玉英;王炳祥;;1-乙酰基-3-(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5-苯基-2-吡唑啉的合成及锌离子探针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7期 |
5 |
毛艳丽;鲁志鹏;夏芳;赵二丽;翟旅滨;闫永胜;;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胞外聚合物对水中锌的吸附性能[J];冶金分析;2010年12期 |
6 |
高贵珍;徐礼生;刘巧凤;;磷酸酯化改性梨渣吸附污染水体中锌离子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1年02期 |
7 |
马兰芳;利用硼氢化钠漂白高岭土[J];非金属矿;1984年02期 |
8 |
曹学君,邬行彦,戴干策;用锌离子从人尿中分离尿激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9 |
夏之宁,刘勇,屈鹏程,张小川;毛细管电泳测定物质三元相互作用体系的结合系数[J];分析化学;2001年10期 |
10 |
王文亮;孙爱东;;金属离子对胰蛋白酶水解黄粉虫蛋白水解率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02期 |
11 |
欧阳明;丁纯梅;肖莎;李飞翔;宋庆平;;壳聚糖及Zn~(2+)模板壳聚糖膜与Zn~(2+)螯合反应的动力学及机理探讨[J];化学世界;2006年07期 |
12 |
柴跃东;杨艳;黄齐林;李明;李德良;杨丽君;;硝基苯并噻唑重氮氨基偶氮苯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锌[J];黄金;2006年09期 |
13 |
李和生;洪瑛颖;李道超;;壳聚糖对锌离子和铜离子的吸附特性与比较研究[J];食品科技;2007年07期 |
14 |
刘志江;王雷;张东;;纳米钛酸锶钡粉体对锌的吸附性能[J];冶金分析;2008年06期 |
15 |
文志刚;钟才宁;柏任流;;盐酸四环素-Zn(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9年05期 |
16 |
罗有文;王龙昌;张银生;王恬;周岩民;;载锌坡缕石的制备及其体内外抗菌性能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4期 |
17 |
郝瑞然;王德平;姚爱华;黄文旵;;掺锌对β-磷酸三钙陶瓷的微观结构和烧结特性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10年02期 |
18 |
魏荣敏;;配合物Zn(DIEN)(SCN)_2的合成和结构表征[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19 |
林文;;吸附法清除镀镍液中杂质锌离子的应用[J];电镀与涂饰;1984年01期 |
20 |
吴智远,杜米芳,杨汉西,李升宪,范玉章;锌离子在λ-MnO_2中的电化学嵌入[J];应用化学;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