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GIS环境下的区域溢出研究

滕丽  
【摘要】:本研究以区域溢出为问题域,根据区域溢出分析所具有的特点,在PSE(Problem Solving Environment)框架下开展了区域溢出分析与地理信息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构建了多区域溢出分析器(MRSA)。对区域溢出这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前沿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模型开发。全文共分六章阐述区域溢出问题,内容涉及知识溢出、信息化设施溢出、信息化作用下的GDP溢出和自然资源溢出。 第1章引论从大量的溢出文献中我们认识到溢出是一个具有广泛研究领域的问题,溢出的多态性令溢出的概念界定模糊,影响了溢出机制的研究,所以本文在遍历了有关溢出研究的基础上从溢出的时间、空间、指向、途径和传输机制五种标准对溢出的概念进行了归纳,并且将知识溢出、资源溢出和GDP溢出界定为区域溢出概念,在本文的含义为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提供发展可能性或者形成发展限制性的现象,表现为经济的相互依赖、制约和市场利用。它与“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两个重要的经济地理学术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方面,区域溢出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某种共同的传递机制,如通过贸易、信息交流和技术扩散等。而区域知识溢出则具有空间扩散的特征。差异方面,在没有空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区域溢出。与空间扩散最大的区别则在于扩散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溢出强调的是市场失效的一种现象,是扩散的一种后果。本章还从溢出的测算、溢出的空间尺度和地理特征,以及溢出的效应三个方面对溢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从建立系统的角度指出溢出测算的可计算模型有限的问题。从区域溢出的空间性和区域性两方面特征探讨区域溢出分析与地理信息科学结合的必要性。 第2章系统构建从PSE的框架出发,结合区域溢出分析的特点,从系统分析的方法选择、系统功能性需求的分析、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以及计算的实现等问题进行阐述。在系统的构建策略上,提出了一个三层模型:以GIS、DBMS和ICE构成基础层;进一步开发具有扩展和统一接口的作用的中间层;完成四个基本功能(即:数据管理、区域视图生成、溢出分析以及结果输出)的应用层。其中中间层是通用的子系统和专业意义的应用系统之间的中介,也是开发的关键。系统为区域溢出分析搭建起了计算环境。 第3章鉴于区域相互作用的可观察事实可能为区域溢出提供某种传递机制,为了验证中国省域之间的贸易和人口迁移是否与区域溢出有关。我们在MRSA的支持下,对CH模型进行了应用式扩展,利用事实与反事实估计法(Keller,1998),对区域溢出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铁路贸易、人口迁移、工业品贸易提供了区域间相互作用的三种可观察事实,同时从溢出发生的区域背景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紧密联系程度对区域溢出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溢出与人口迁移和贸易有关。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基于区域贸易基础上的区域溢出为负溢出关系。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资源型产品知识含量不高,不具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迟守乾;;GIS对城市规划的支持、影响与启迪[J];《规划师》论丛;2011年00期
2 ;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3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编辑部版权页声明[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4期
4 芦仲进;高文秀;;浅谈地图在地理数据分析中的角色和作用[J];测绘科学;2008年S2期
5 洪亮;潘先春;杨昆;李金平;;GIS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王铮;;计算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理论地理学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4期
7 刘瑜;肖昱;高松;康朝贵;王瑶莉;;基于位置感知设备的人类移动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茂军;杜清运;李凤丹;;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本体论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张洪岩;励惠国;;数字地球时代的地理信息科学[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张洪岩;励惠国;;数字地球时代的地理信息科学[A];2001年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4 舒红;;关于地理空间认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周洁萍;龚建华;李文航;张磊;;基于智能体的城市人群时空行为模拟[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齐清文;;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龚建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耀林;杜清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与教学计划的优化设计的思考[A];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俞立中;张超;段玉山;;信息时代地理教育改革的思考[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喻国宝;廖湖声;高红雨;俞晖;;一种基于J2EE的分布式空间要素服务框架[A];第二十一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丽;GIS环境下的区域溢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扬;基于Web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PSE模式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杜震洪;近海环境地物认知模型与智能服务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郭武斌;车辆导航中空间数据多尺度模型及算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戴露;煤矿地测数据的地理本体与网络服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杨族桥;DEM多尺度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侯鲲;基于启发式信息的多源遥感数据数字水系网提取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涛;空间群(组)目标相似关系及计算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张珂;二维图像空间关系描述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新兴学科科学知识图谱构建[D];云南大学;2011年
2 乔凯;地理信息科学(GIS)中3D建模技术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3 肖航宇;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夏海斌;面向艰苦边远性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杰;卫星影像在国家中小比例尺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7 吴锋;矿山防灾应急决策方法及模型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洋;军标地图自动注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方爱玲;单个居民地多尺度表达的空间相似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10 程前进;基于GIS的森林火灾扑救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岩 励惠国;数字地球时代的地理信息科学[N];中国测绘报;2002年
2 张惠琴;《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评述[N];兵团日报(汉);2003年
3 梅幸福 记者 阮桑桑;中科院院士在昌举行报告会[N];南昌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宋茜魏星;“我们感受到江西求贤若渴的决心”[N];江西日报;2008年
5 本报通讯员 郑卫江;科技与业务结合的典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史俊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N];中国测绘报;2009年
7 罗静 顾兆农;国际地理信息科技大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2年
8 姜坤;创建信息时代的地理科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李莉;地理空间数据的挖掘[N];中国测绘报;2003年
10 张平;地理科学新观念[N];中华读书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