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涵化与归化

毛巧晖  
【摘要】: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是在承继晚清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间文学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国共产党重视民间文学的传统以及当时中共领导的核心地区延安的文化生态环境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一个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民间文学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体制影响下发生了涵化,同时民间文学本身固有规律产生地张力,使得这种偏移向本位归属,在这种合力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民间文学”,它被当作单纯的文学来对待,与民俗学研究完全隔离,同时知识分子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构建了一个想象的“民间”,与真正的民间产生隔阂,这一理念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而且从客观上也促进了当时民间文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后来的民间文学学术研究承继了这一研究理念,那就是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落入单纯的文学巢臼,而且研究者不能真正站在民间的立场,而是陷入自己构想的“民间”中,但没有将科学的研究经验继续深化和发扬。这样随着特殊历史语境的消失,这种理念就成为当今民间文学学术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瓶颈,因此当今民间文学学术界必须转变观念与立场,才能使得民间文学的研究发生质的飞跃。 本文本论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特殊的社会形势,使得知识分子积极地寻找拯救民族之路,在向外国学习中,他们发现了民众,将目光定格在了“民间”,因此这一时期就形成了“民间”思潮的先声,在这样的情形下,知识分子中间形成了对民间文学零星、片断的看法和理解,也就出现了前学科的民间文学理念,而这就为延安时期民间文学的出现作了学术积淀;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民俗学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与文学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者涉及民间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文学革命,因此它只是文学革命的一种工具,也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研究的文学性倾向,这一传统在延安时期得到了极至发挥:而文学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民族国家,文学革命的提倡者当时处于启蒙者的立场,这样他们就从民间文学中寻找与启蒙一致的思想,因此他们构建了一个想象的“民间”,这一理念在延安时期得以延续;第三章论述了影响延安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和兴盛的另外两个因素,即中国共产党重视民间文学传统和陕北生态环境中丰富的民间文化蕴涵,前者使得延安时期中共在民间文学领域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政策,将民间文学纳入到了文学的体系,而且将其作为结合群众的一种表现,成为更好地领导群众,让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一种方式;后者则为延安时期解放区民间文学的兴盛提供了环境境遇。第四章通过对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对民间文学的改造、作家的民间文学创作以及民间艺人的民间文学这四个层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民间文学”的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一平剧作选》将出版[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02期
2 雍文华;;七绝四首[J];诗刊;1992年08期
3 胡志明;徘徊于美学与政治之间——周扬延安时期(1937-1949)文艺思想解读[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贺永泰,刘常喜;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自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郝琦;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实践及其现实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宋如珊;;从“文小姐”到“武将军”——论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6年01期
7 黄寿松;;中国式民主如何可能——毛泽东延安时期的探索与启示[J];现代哲学;2007年01期
8 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04期
9 梁星亮;;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李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内对外关系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1 郑立柱;;延安时期毛泽东减轻农民负担思想再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2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共传统文化研究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13 黄寿松;;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与策略: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哲学;2008年05期
14 常保荣;胡旭;蔡阿勇;;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5 朱清河;;简论延安时期廖承志对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贡献[J];新闻知识;2009年01期
16 余超;;古元、王式廓延安时期的版画[J];文艺研究;2009年03期
17 康小怀;刘建德;;延安时期干部道德教育探析——以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道德教育为例[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18 田桂林;;捣毁延安 潜伏特务网纪实[J];晚霞;2010年02期
19 陈文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参政[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0 王鲁湘;;新发现的张仃延安写生稿[J];美术;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和军;;延安时期党的学习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价值反思[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和平;;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希贤;;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第一个伟大工程的历史经验[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4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6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魏协武;;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金融的成功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8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杨文珠;;延安时期统战经验对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启示[A];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高尚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3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5 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6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孟远;歌剧《白毛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郭玉琼;戏曲与国家神话[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杨琳;回归历史的本真[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霞;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维泽;延安时期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3 刘舰;延安时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与经验启示[D];延安大学;2011年
4 姜甜甜;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启示[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渊;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6 张鹏飞;延安时期的职业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戴建芬;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学习思想[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崔红德;延安时期党的人才战略及其现实意义[D];延安大学;2012年
9 郭小红;延安时期我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及其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2年
10 石苏平;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价值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星亮;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启示[N];陕西日报;2005年
2 张雪梅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追忆延安时期中共舆论支持民盟西北总支部往事[N];各界导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杨丽;为何学:探寻学习升级的驱动力[N];浙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梅;一辈子与印刷打交道的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延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 张怀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启示[N];延安日报;2006年
6 记者 郗望;延安时期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召开[N];陕西日报;2003年
7 延安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德 延安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杨延虎 延安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高九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经验与启示[N];延安日报;2006年
8 记者 强国峰;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事业与红色旅游研讨会在延召开[N];延安日报;2007年
9 曹彦仓;从不良文风中解放出来[N];平凉日报;2010年
10 上海电机学院 何小刚;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