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磁共振成像谱仪
【摘要】: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它对磁共振成像谱仪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商用磁共振成像谱仪的功能和性能虽然强大,但是其价格仍然非常昂贵。磁共振成像谱仪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在不损失成像谱仪的性能和功能的前提下,简化谱仪结构,降低设计成本。因此,研究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的数字化磁共振成像谱仪技术,对于我国磁共振成像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着磁共振成像谱仪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多功能,低成本的数字化磁共振成像谱仪系统。
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磁共振成像谱仪发射通道的数字化研究。首先介绍了数字化频率源的工作原理和它相对于传统频率技术的优点。然后分析了数字化频率源的理想和实际频谱输出特性,并且实现了一个实用的磁共振成像数字化频率源的设计,最后本文通过测试和磁共振成像实验来验证本设计。
2.磁共振成像谱仪接收通道的数字化研究。在此研究中,首先,分析了数字正交检波的原理,然后分别实现了一体化的数字接收机的设计和直接射频采样磁共振成像数字接收机的设计。随后,我们提出了一种在硬件改动最小的情况下克服数字接收机相位抖动的新方法。此方法可以使得原先仅为通讯或消费类电子设计的高性能、低成本商用数字接收机能够应用于磁共振成像和核磁共振波谱领域。这样,就可以大大地简化磁共振成像谱仪的设计。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分复用的相控阵和并行MRI信号接收的新方法,并且实现了实用化的四通道频分复用磁共振成像数字接收机。使用本方法可以使用目前高性能,低成本的商用多载波数字接收机代替传统的多个分立的接收机系统,对磁共振信号进行高效,高性能的并行接收,从而大大降低整个相控阵成像谱仪的成本。
3.磁共振成像谱仪梯度通道的数字化研究。首先,提出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高性能,高集成度基于PCI总线的数字预加重梯度波形发生器的设计,其主要特点在于此设计采用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实现。本文所示的预加重梯度发生器,其数字梯度预加重和数字逻辑模块全部集成在单片可编程芯片中,这样不但可以产生高性能的预加重梯度波形,而且也可以简化磁共振成像谱仪的结构和设计。最后,我们详细讨论了此梯度波形发生器的设计并且给出了此设计的测试指标和实验结果。
|
|
|
|
1 |
谢海滨,李鲠颖;数字正交检波中的数据处理方法[J];波谱学杂志;1999年02期 |
2 |
王彦,马章勇,黄建人;一种采用两个相干累加器提高自适应谱线增强器性能的方法[J];声学技术;2003年01期 |
3 |
陈长安,陈光珠;一种简易实用的数字频率合成器[J];甘肃科技;1997年04期 |
4 |
侯宝春,惠俊英,蔡平;用相干累加算法改进ALE的性能[J];声学学报(中文版);1991年01期 |
5 |
崔尚平;调频广播中预加重和去加重问题的讨论[J];甘肃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
6 |
朱钰铧;基于FPGA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设计实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7 |
牛虹,宋家友;基于DSP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2期 |
8 |
程恩;一种水下图象传输编码解码的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9 |
程恩;水声数据传输的多频移频键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10 |
徐勤;王鹤;蒋瑜;李鲠颖;;一种具有数字预加重的磁共振成像梯度波形发生器[J];波谱学杂志;2006年01期 |
11 |
何兴华;;数字程控滤波器的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2 |
王蓬;宋明玉;张林芳;王新远;;广义自适应相干累积算法改进及其在线谱增强中的应用[J];声学技术;2007年05期 |
13 |
马云;梁晓成;陈智勇;;多频段故障检测系统在声波仪器维修中的应用[J];石油仪器;2009年02期 |
14 |
贺成艳;卢晓春;;用于GNSS基带信号分析的相干累加算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9年S1期 |
15 |
臧凤超;李建奇;王鹤;谢海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自动梯度预加重调节方法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8年01期 |
16 |
戴祎栋;宁瑞鹏;李鲠颖;;基于DSP技术的梯度波形发生器[J];波谱学杂志;2009年01期 |
17 |
范俊清,赵鲁光,刘洪举,战振庆,刘林;PIM-IM光纤传输电视的实验[J];中国激光;1979年08期 |
18 |
周小仨;覃威此;;数控信号发生器[J];民营科技;2007年11期 |
19 |
陈健,陆佶人;噪声背景下双输入时延混合系统的盲源分离[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2年05期 |
20 |
范俊清,赵鲁光,刘洪举,战振庆,刘林;PIM-IM光纤传输电视的实验[J];中国激光;1978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