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摘要】:
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以后,全国范围内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为适应新式学堂对教科书的需求,许多书局把选编和出版教材作为其主要业务来开展,尤其小学语文教材,更是书局业务的重中之重。这些语文教材采用分年级分学期的形式编写,并以课文为核心且辅以其它教学材料作为补充,为现代语文教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国是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反映到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众多的教育主张。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政府有政府的法令,教育家有教育家的观点,另一方面,编制者有编制者自己的想法,教师又有教师的看法。这错综复杂的关系集结在教材上,使教材成了反映当时教育的一扇窗口。此外,民国语文教材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材发展的重要阶段。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继承了清末语文教材的优良传统,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下经历了草创期、探索期和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政策背景、民间社会思潮以及教材编制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各不相同。论文围绕语文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对影响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这三方面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有选择地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借以揭示其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略介绍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目标、内容、意义和特色,并对论文的重要概念以及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作了界定。第二章依据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政策和事件,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1年语文教材曲折发展的草创期,期间重要事件是小学废除读经,统称为国文,并具体规定了国文要旨和学年教学内容,后期国文改国语运动也最终得到了教育部的通令落实,并规定到1922年废止旧时的小学文言教科书,小学全面改“国文”为“国语”科。第二阶段是1922-1928年语文教材多元化的探索期,期间重要事件是学制改革案的颁布,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专家拟订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各地在纲要的指导下进行国语教育的探索;第三阶段是1929年-1949年语文教材规范化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是暂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四次正式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教材选编的诸多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三个阶段除了政策背景有所不同以外,民间的社会思潮、教材编制者的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也各有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不同阶段的教材编制环境。第三章着眼于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实践层面,结合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制经验,从教材的选编标准、范围、方法到教材的具体组织等方面,对语文教材的编制过程作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尤其对文字组织和文体组织这两个技巧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更为详细。第四章集中分析了教育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人士对语文教科书的认识和争鸣意见,这些意见既折射出人们对语文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语文教材编制的各种价值取向,辨证地认识这些意见的存在根源及其对教材改良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教材健康发展。第五章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教材进行个案分析,主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商务、中华、世界、开明等书局出版的教材进行分析,以揭示民国时期的教材特色及其编制经验。第六章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基本经验主要有:积极开展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主动搭建教材批评的平台,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程度差异,大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教材建设等。存在问题主要有三个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儿童需要而忽视社会需要,二是过分重视外国教材经验而轻视本国传统,三是过分强调生活日用而忽视人格修养。
最后,论文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几条规律:第一,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离不开优良出版社的组织和参与;第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文化环境;第三,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大体趋向儿童兴趣主义;第四,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总体追求适应当时的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