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污染物迁移过程与环境效应

常静  
【摘要】: 城市作为一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域综合体,其自然地理过程、机制与范式等极为复杂,是人地关系演变新阶段的重要表现,也是当前自然地理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典型区域,倍受人们关注。有关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IHD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于2004年提出了两项新的IGBP-IHDP联合研究计划,其中之一即为“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Urbaniz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城市第二自然地理格局的出现使不透水地面成为下垫面格局的主要单元和影响物质循环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地理学者开始思考有关“城市自然地理学”的议题。近年来,本课题组已就城市自然地理系统的主要物质循环和环境过程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探索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诸多可借鉴的成果。论文在前人及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进一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对城市自然要素开展系统性研究,丰富自然地理学内容,探讨城市自然地理研究方法学,为城市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提供实证。 物质尤其是污染物质在城市环境系统多介质、多界面的循环是城市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关键切入点。论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从多介质的角度开展典型污染物(营养盐、重金属)在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内的时空格局、迁移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重点探讨了以不透水地面为特征的城市地表环境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与控制,初步建立了城市“第二自然格局”背景下的物质循环研究框架。论文主要认识与结论如下: (1)初步建立了污染物在以“不透水地面”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地表环境系统迁移循环模式。提出了“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的系统概念,认为城市汇水域(Urban Catchment)是物质循环的基本单元,不透水地面的累积和冲刷是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键过程,颗粒物是影响污染物整个迁移过程的主要因子。 (2)研究了城市地表灰尘负荷量及其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上海地表灰尘累积量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国内外研究比较属于中等水平。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在国内城市中较高,显示出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的特征。 (3)研究了城市地表灰尘污染粒级效应及其生物有效性。发现地表灰尘污染物粒级效应显著,低于75μm是其主要的污染粒径级别,重金属粒级效应顺序为CrPbCdZnNiCu。通过地表灰尘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表明,Zn、Cd和Ni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Pb主要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主要为有机结合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地表灰尘重金属非稳定形态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ZnPbNiCdCuCr。 (4)研究了地表灰尘污染物累积过程的输入-输出机制。发现地表灰尘对大气环境污染的贡献率不可忽视,低于75μm粒径级别颗粒物是地表灰尘与大气悬浮物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来源,应用美国EPA道路颗粒物排放因子方法,计算出上海城市地表灰尘对PM2.5、PM10和TSP的排放因子为0.99、7.64和9.17 g/VKT,排放量分别为1.7、13.1和69.6万吨/年。 (5)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地表污染物累积过程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土地利用类型和道路交通行为是影响地表灰尘大气环境“源-汇”效应的重要因素。在高交通流量地区,地表灰尘重金属表现出对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源”效应,而交通流量相对较低的区域则显示出其对大气悬浮物的“汇”效应。对地表污染物累积过程研究表明,随着无雨期天数增加,地表灰尘负荷量总体上表现出增大趋势,颗粒物粒径逐渐增大;持续时间长、雨强较大的降雨对颗粒物和污染物负荷有明显的削减作用;重金属负荷累积过程符合S型增长曲线。 (6)对污染物径流冲刷过程研究表明,径流粒径曲线多呈双峰或多峰分布。降雨类型是影响污染物冲刷过程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冲刷过程研究表明,Zn和Cu,Pb和Cd,Cr和Ni在EMC值空间分异特征上都显示出了较明显的一致性。不同降雨事件冲刷过程研究表明,Zn,Pb和Cu表现出了相似的环境行为,Cd与其相差不大,Cr和Ni也比较相似,认为这种比较固定的组合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重金属来源和环境行为的相似性。 (7)提出了初始冲刷效应的定量表征方法,发现上海城市径流初始冲刷属于中等强度,强度指数b值在0.185~0.896之间。重金属总量初始冲刷强度顺序为NiPbZnCdCuCr,溶解态重金属初始冲刷强度不明显。最大雨强及出现时间是影响污染物初始冲刷强度的重要因素。 (8)提出径流水体“固-液”界面过程的重要性,认为“固-液”界面过程对于污染物在径流水体中存在相态的改变和量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径流冲刷过程中,颗粒物是控制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重金属Zn、Pb和Cu与颗粒物相关性最大,Cd和Cr相关性依次降低,Ni不显著相关。在溶解态重金属含量比值的空间分异上,Pb和Cu,Ni和Cr,Zn和Cd各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趋势。重金属分配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PbCdZnNiCuCr。 (9)污染物“地表灰尘—降雨径流”多介质系统分配特征研究表明,上海城市大气湿沉降对径流污染的贡献不可忽视,雨水中重金属Zn浓度达到了国外研究的上限值,值得关注。对地表灰尘和径流水体重金属含量因子分析表明,由于干湿沉降过程影响,径流水体的因子分析对重金属来源解释得更全面,而地表灰尘因子分析则要相对散乱,更多反映了其污染物粒级效应的相关。径流水体因子分析中,Pb、Zn和Cu明显聚为一类,Cd处于外围,Cr和Ni则距离较远。排水系统特征是影响污染物在雨水管道中物理化学变化的重要因素,分流制排水系统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 (10)研究了重金属在“地表灰尘-径流悬浮物-雨水口沉积物-河流沉积物”系统中的分配特征和生物有效性。发现径流悬浮颗粒物和河流沉积物是重金属迁移过程中“非稳定形态”比例最高的环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雨径流污染的水体毒性和潜在生态风险。Zn和Cd在径流颗粒物中都占有最高的含量浓度和非稳定态比例,Pb、Cu、Cr和Ni则在河流沉积物占有较高的非稳定形态比例。 (11)应用美国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方法对上海城市地表灰尘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发现手-口接触行为是儿童摄入地表灰尘重金属的最主要途径,其次为皮肤吸收量和吸入空气量。总体而言,重金属非致癌危害指数和致癌因子指数都在控制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在六种重金属中,Pb的非致癌因子排在首位,其次为Cr和Ni;在三种致癌重金属中,Cr和Ni致癌因子也排在Cd之前,其潜在生态危害值得重视。对污染物在“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中环境生态效应作出总体评价,指出要特别关注低于75μm粒径级别灰尘颗粒物的环境效应和健康安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志;;加强雨水收集与利用改善城市水坏境[J];今日科苑;2008年10期
2 顾宝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1993年01期
3 张新生,靖学青,唐顺铁;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内容[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年01期
4 王彦丽,宇文高峰;宝鸡市城市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5 韩秀娣;城市生态位的内涵及其调控[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2期
6 施伟忠;开展城市地质环境工作 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J];湖北地矿;2001年03期
7 尤红建,苏林,刘彤,李树楷;城市三维遥感信息的快速获取与数据处理[J];测绘科学;2002年03期
8 丁树谦;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陈健尔,陈志康,高巍,陈为能,林晓嵩;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2期
10 袁红武;城市水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及研究范畴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2003年04期
11 张志全,李刚;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太阳辐射能利用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12 王志宪,虞孝感;江苏沿江地区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构想[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13 李明亮;;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J];科技资讯;2006年29期
14 石春芳;杨贵生;;城市中不同生境下鸟类群落特征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2期
15 高翔;管文明;;2020给城市换张新名片[J];世界发明;2007年03期
16 梅丹;周松;;中国城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90—2005[J];经济地理;2008年01期
17 刘海石;张琪;;浅谈城市污水处理[J];今日科苑;2008年05期
18 曹坤元;;空中的城市[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3年03期
19 眭金文;关于城市大比例尺航测成图技术方案选择中的若干问题[J];城市勘测;1997年01期
20 文传浩,常学秀,周鸿;论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及其发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克兴;;建卫瓷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技术措施[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一)[C];2009年
2 许雷;范存养;吴味隆;;冷水机组的能耗及其对环境影响的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谭建活;李权;;电镀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张华玲;高焰;王蕴;孟廉洁;;黄河流域(济南段)污水资源化对策探讨[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辉;刘慕亮;肖晓凌;潘明光;徐进;蔡春桥;;污染水域潜水对潜水员健康的危害及防护措施[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樊新岩;张霞;赵术燕;王仍;张树东;孔祥和;;激光质谱法在大气污染物分子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红;;液压系统水、气污染控制问题探讨[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邓文娟;;室内装修污染及防治[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9 王少华;徐光;;生物发酵舍生态养猪技术研究[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康建成;吴涛;孟菲;安琰;王甜甜;徐明星;;上海水环境污染的年季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萃峰;失效手机电接触故障表面的污染物特性及形成机理[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常静;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污染物迁移过程与环境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赵升;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杨晓婷;傍河抽水驱动下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韩卫清;电化学氧化法处理生物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晓燕;中国地下工程氡污染及其健康危害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张哲巅;湿空气扩散火焰的实验和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6年
10 王静;城市综合性医院顾客忠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论中世纪城市的司法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忠文;天津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郭媛媛;论城市公共艺术的心理学特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戈;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焦虑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5 邓万春;明代中后期城市通俗文化消费研究[D];武汉大学;2000年
6 邵兰霞;城市非点源污染及其控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筱妍;《嘉莉妹妹》:城市中的自我实现[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范钦彧;高层公共建筑顶部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裴莉;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祖兴;我国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结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曲久辉;关注水质转化中的生态与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海青;有机污染物可随风远飘[N];经济参考报;2001年
3 杨学聪 曾昀;本市污染损失成本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N];北京日报;2007年
4 鄢渝葵 孔桂林;川化环保真正从点滴做起[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张庆源;奥运空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本报通讯员 桓颛嘉 本报记者 王伟民;苏州汽车每天排污800吨[N];苏州日报;2007年
7 晓康;注意生活细节 远离污染食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8 张瑞;居室环境污染种种[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9 记者 李禾;“十二五”氨氮等四种污染物将强制减排[N];科技日报;2011年
10 胡汝明 王俊斌;涑水河污染物大幅减少[N];山西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