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的家域、活动规律和采食生态学研究
【摘要】:
2005年8月~2006年9月期间,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10只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了活动规律和家域的研究,同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直接观察法、采食痕迹估计法和固定样线法对岩羊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性别和年龄贺兰山岩羊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变化较大,雄性岩羊的家域为3.74±0.52 km2,核域为1.42±0.15 km2;雌性岩羊的家域为2.95±0.4km2,核域为1.1±0.22 kmm2;亚成体家域为1.6±0.9kmn2,核域面积为0.7±0.2km2。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是雄性成体大于雌性成体,亚成体最小。贺兰山岩羊的家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重叠部分的大小因个体而异,雌性的重叠程度高于雄性。核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家域重叠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2.岩羊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节律基本上有2个活动高峰(即6:00~9:00、17:00~20:00),属于晨昏活动类型。只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深夜22:00~24:00之间,会有一个小的活动高峰,而夏季夜间活动较少,冬季夜间活动更少。春季10:00左右有一个小高峰,夏季中午活动频率少于春季、秋季和冬季,冬季中午活动频率多于其他季节。夏季岩羊的活动率总体上高于冬季,而且峰值间距离拉长,即夏季早起晚睡,冬季晚起早睡的作息模式。
岩羊在整日、昼间和夜间3种情况下的活动率分别为50.29%、52.08%和48.50%,这一数据表明岩羊在一天中用于活动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大致相当,昼间比夜间稍显活跃。再按不同性别统计,岩羊雌性和雄性的活动率分别为51.37%、49.50%,表明岩羊雌雄之间的活动率也大致相当,只是雌性稍高于雄性。
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会对动物的活动节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降水量与岩羊活动节律之间并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岩羊的活动律有所上升;月平均温度与月活动节律的关系要密切一些,随着温度的变化岩羊的活动率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同步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月活动节律之间的关系不大,也是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活动率也略有升高。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岩羊的活动率与月平均降雨量之间不相关。
3.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禾本科草类(27.55%)和灰榆(24.46%)、金露梅(6.77%)、锦鸡儿(6.55%)、黄刺玫(5.36%)、蒙古扁桃(4.14%)等植物的当年枝和落叶是岩羊冬季主要食物,其中禾本科草和灰榆为大宗食物,针叶树种(杜松、油松、青海云杉)和其它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均较小。在取食较多的植物种类中,岩羊对灰榆、山杨、金露梅、锦鸡儿、黄刺玫和蒙古扁桃有正选择性,对禾本科草本植物的选择性接近于零。根据选择性指数(Ei),冬季岩羊对6种植物
的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黄刺玫锦鸡儿金露梅灰榆蒙古扁桃禾本科草
本植物。岩羊取食乔木27.0%、灌木45.4%、禾本科草本植物16.8%和非禾本科
草本植物10.8%,这4类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存在差异极显著,其中乔木和
灌木的利用性高于可利用性,而禾本科草本植物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的利用性与
可利用性大体持平,说明岩羊的食物是以木本植物为主,同时较多采食禾本科草
类,而对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则较少采食。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岩羊对食物的
选择性与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相
关关系。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较高,蛋白质不是越冬岩羊的限制因子,而能
量可能是影响冬季岩羊采食的较为关键的因子。岩羊冬季采食策略主要是以最小
的能量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收益。
|
|
|
|
1 |
李枫;汪青雄;卢珊;蔡勇军;;扎龙湿地白鹤春季停歇地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J];动物学杂志;2007年03期 |
2 |
毕俊怀;胡德夫;丁英;司晓艳;蒋志刚;;蒙古野驴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J];动物学杂志;2007年04期 |
3 |
郑建清;;圈养条件下赤斑羚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J];野生动物;2011年05期 |
4 |
兰存子;刘旭;刁丽丽;刘振生;张明明;;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旱季的活动规律[J];野生动物;2011年04期 |
5 |
周岐海;黄乘明;李友邦;;黑叶猴活动时间季节性变化[J];动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
6 |
王楠,贾非,郑光美;白马鸡配对期两性行为的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7 |
徐峰;马鸣;吴逸群;;新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冬季北山羊昼间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J];动物学杂志;2006年06期 |
8 |
周颖;马珺;袁耀华;徐正强;刘志霄;;半散养状态下斑嘴鹈鹕繁殖期行为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2011年02期 |
9 |
刘振生,王小明,李志刚,崔多英,李新庆;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J];动物学研究;2005年04期 |
10 |
杜卫国,盛和林;圈养林麝幼仔的时间分配和行为发育[J];兽类学报;1997年04期 |
11 |
田秀华,粟海军,马建章;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季节行为的时间分配[J];生态学杂志;2005年04期 |
12 |
刘鹏;刘志涛;李殿伟;赵文阁;;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J];生态学杂志;2008年12期 |
13 |
孟祥虎;;粘虫板诱集烟粉虱研究进展[J];科技风;2010年03期 |
14 |
宋延龄,曾治高,张坚,王学杰,巩会生,王宽武;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J];兽类学报;2000年04期 |
15 |
姜颖,于永利;一含有两个开放阅读框架的cDNA片段的发现(英文)[J];免疫学杂志;2000年05期 |
16 |
曾治高,宋延龄;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J];兽类学报;2001年01期 |
17 |
杨陈;周立志;朱文中;侯银续;;越冬地东方白鹳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报;2007年02期 |
18 |
王贵林;尹华宝;余冠军;武梅梅;;成年黄山短尾猴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J];野生动物;2008年01期 |
19 |
谢志刚;楮可龙;蒋文忠;徐循;谢一民;裴恩乐;袁晓;徐宏发;;圈养条件下狗獾的夜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
20 |
刘德富;青海省地震活动的自然节律[J];地震;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