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理想世界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庄子的理想世界,揭示他对理想的独特设计和执着追求。
理想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指人们对特定对象未来状态应当如何的一种设想和观念建构。就此而言,理想不是一个实然范畴,而是一个应然范畴。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理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现实,以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评价为基础,同时它又超越于现实,内在地蕴含着建构者的价值取向。正如现实并非指所有现存的事物一样,理想也并非指所有的观念和设想。一般说来,观念、设想要取得理想的形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体现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运用想象力构想出来。需要指出的是,理想并非一经形成就凝固不变,而是在过程中展开和实现。它可以起到推动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个体精神境界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断地赞美理想、追求理想。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影响的思想家都会根据自己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提出各具特色的理想。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作为先秦时代伟大的哲人,庄子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而迥异于其他诸子。表面看来,他辞官隐居,远离社会政治,似乎缺乏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忘情于社会和人生,而是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显示其对社会和世人的关怀。
就其产生原因看,庄子的理想源自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与儒墨局限于社会的视角不同,庄子站在宇宙的高度来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因而视野更为开阔,认识也更加深刻。他指出了由于人类的肆意妄为而导致天人关系的失衡,批判了礼义文明造成人性异化的现实,痛斥了世俗政治的种种弊端,抨击了道德说教的虚伪性、有害性,谴责了世人因为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损害自身生命的行为。如果说批判现实主要是从消极的方面显示了庄子理想的作用,那么范导社会、指引人生则从积极的方面表明了庄子理想的价值。庄子真心地希望人类能够顺应自然,去除妄为,实现天人平等、和谐、合一的理想状态;要求当政的君主清静寡欲,摒弃礼义法度,顺随人民率性而为,从而达到“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劝告世人消除感官贪欲,珍惜个体生命,维护纯朴天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主观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就庄子理想的内在关系而言,合理的天人关系构成了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实现的逻辑前提。如果天人关系失调,那么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当然,建立合理的天人关系并非庄子的根本目的,他的价值指向乃是实现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如果说理想社会主要涉及到人类群体,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那么,理想人格则更多地指向个体,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修养。与儒墨突出群体原则不同,庄子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个体之上,因而,在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之间,他更重视后者,视前者为后者的保障,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目标。对庄子而言,实现人生的逍遥游,进而成就理想人格乃是其终极追求。当庄子多次拒绝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而宁愿过着贫穷自在的生活时,就表明他已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信念而融入于现实的行动当中,从而达到了为学、为道与为人的统一。
毋庸讳言,庄子的上述理想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它在揭露、批判文明弊端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全盘否定人类文明的倾向,它因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发展趋势而往往流于空想。不过,它对主体独立人格的维护、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庄子理想中所包含的理论智慧和思想资源对于今天我们重建天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换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