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
【摘要】: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教育思潮,它反对教育实践中歧视和排斥人的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它包括宗教、伦理、种族、性别、语言、教育、智力等方面。英、美两国在教育实践中存有歧视排斥人的现象,在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也同样存在。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社会兴起了全纳教育的国际教育思潮。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理念——即“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关注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等五大原则,这昭示着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发展,反对教育中的歧视与排斥现象。全纳教育提倡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倡导教育应接纳所有的人,这就是针对教育活动中存有歧视和排斥人的现象而言。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全纳教育的思想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响应,全纳教育的实践也在不断地推进和深入。
英、美两国是较早地开展全纳教育实践的国家。英、美两国从政策法律等多方面促进全纳教育的实践,旨在消除教育实践中歧视和排斥人的现象,关注和接纳那些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人,最终使所有人获得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中国称“随班就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影响远不及欧美等国家实践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开展了全纳教育的实践,但还未能提升到全纳教育的高度,与全纳教育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英、美两国全纳教育实践的研究,将为我国开展全纳教育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本论文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提出全纳教育的历史背景,旨在能够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全纳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概况;从多元文化主义、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分析了全纳教育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回顾了英、美两国全纳教育实践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进程;从实践层面上,对英、美两国全纳教育实践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探讨了英、美两国在实施全纳教育实践中的政策法律支持与保障、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培养与教师任职资格、家长的参与与选择、多样化的财政资助等。最后,基于对英、美两国全纳教育实践经验的分析,结合我国已经开展的“随班就读”实践,提出了我国开展全纳教育实践的可能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