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技术及软件开发研究
【摘要】:
当前新形势下,GIS开发和应用面临三大社会需求:新的GIS用户化需求;软件开发商、开发者的技术需求;GIS资源和功能的共享需求。而制约GIS满足上述需求的三个问题是:GIS开发的敏捷性问题;GIS应用扩展性问题;GIS的应用可持续性问题。
回顾几十年的历程,我国在GIS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GIS基础软件技术支持得到了全面加强;GIS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飞速增长。中国GIS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对国内众多领域的发展及有效管理都有很大贡献。而随着实践的深入,上述制约GIS满足需求的三个问题逐渐被发现,它们的产生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根源在于:
第一、传统的GIS直用与开发是静态、封闭的。静态是指软件开发一次成型,自交付之后基本固定,不易修改、扩展和应变;封闭是指开发过程没有将软件功能的共享和复用作为实施因素考虑,从而造成资源和应用的共享困难。这种传统的解决方案存在的技术上、工程上的弱点,不能够满足快速应用开发需求。
第二、传统的GIS开发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某种通用GIS用户化二次开发包来引导GIS技术工程人员进行领域GIS的应用开发。这些开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于代码的开发。基于代码的软件开发有其固有的弱点和不足:效率低、易出错、难维护。
上述问题影响着GIS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便利性。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多变的需求情况下,采用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技术重新审视GIS软件开发和应用模式,研究新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软件复用以及聚合是解决上述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随着GIS共享规范的发展、SOA和Enterprise2.0的发展、网络应用平台的发展,软件复用和聚合技术以及理念都有了新的突破。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用户驱动的GIS服务聚合吸收SOA/SCA和Web应用中的聚合的思想,将GIS开发分解为各种GIS模型、算法、应用的服务构件开发和按照各领域需求将服务以各种满足需求的方式在客户端聚合平台上以微件的形式进行聚合,从而快速形成新的特定应用。这样的GIS开发和管理使得其较传统的GIS开发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关注分离。聚合人员是普通用户、业务流程领域专家等;算法、服务构件以及微件实现者是技术人员;
第二、可扩展性。当一个新的应用需求产生时,首先检查构件库和微件库,如果库中具备构成新应用的服务,那么就通过聚合这些服务来生成新的应用;如果缺少某些服务,就组织开发。由于服务是按照合理的粒度以互不依赖的方式被开发,再由领域专家来组装,因此这样的开发方式能够使得原有IT资产不断重用和扩展;
第三、业务敏捷性。构件遵循SCA标准,在SOA指导下开发,能够被轻松便捷的使用,同时也能够被不同的实现版本替换。由于应用是在可复用微件和构件的基础上开发,这样的开发天然的具备快速的特性;
第四、资源和应用的聚合。系统能够对多源、异构的功能和资源进行聚合。从而将部分数据资源的共享提升到应用的共享的层次,从而通过应用的权限控制来解决一些数据保密问题。
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相关理论技术、通用支撑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当前GIS发展的现状、IT最新技术;分析GIS应用的各种模式,明确GIS发展朝着以服务为基本单位向各种场合渗透,并且最后GIS以服务的形式彻底融入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之中,消失于无形之中而又随手可得。
二、分析传统的开发方法,研究SOA、SCA以及web聚合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的概念和开发方法。以聚合的思想为指导,以SOA/SCA为基础,把GIS的开发分为构件/微件开发和组装开发两个层次。从而产生更高效的开发、更高层次的复用和更广泛的应用。
三、设计用户驱动的GIS服务聚合的一般体系结构。提出终端呈现层、业务服务层、GIS应用构件服务层、能力层、整合层以及持久层六个层次。这样的分层提高应用开发的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并形成了一条开放式的GIS应用开发价值链。该链条层次分明,入门门槛自上到下逐渐提高。
四、对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研究。研发基于浏览器的富客户端聚合平台。聚合平台包括微件开发框架和微件聚合框架。聚合平台是将各种应用和资源需求快速开发成微件,然后由用户自定义的聚合在一起,从而获得随需应变的情景应用程序。
五、研究基于Tuscany和主流GIS平台软件的GIS业务构件开发技术。对GIS构件开发的一般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
六、研究与用户驱动的GIS服务聚合相适应的GIS应用开发工程和管理方法。设计APO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调研分析。其中A(Ability)表示的是实施人员的技术能力;P(Performance)代表绩效,代表该实施人员完成某项任务所获得的绩效评分;O(Obtain)代表获取某项任务。通过员工自我意愿、公司激励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团队工作能力和效率。
|
|
|
|
1 |
费正明;武彬;;区域电网企业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J];华东电力;2010年08期 |
2 |
黎萍;杜洋;耿祥义;;面向服务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28期 |
3 |
李圣文;龚君芳;吴信才;;基于SOA的GIS应用框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4 |
郑宗生;黄冬梅;张建新;何世钧;刘志国;;面向SOA的城市风暴潮灾害评估GIS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年03期 |
5 |
吴善明;沈建京;刘辉;;浅析Observer模式在GIS软件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18期 |
6 |
李清霞;秦勇;;面向服务架构的WebGIS系统的设计[J];应用科技;2008年08期 |
7 |
殷学永;张元栋;;基于SOA的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8 |
陈丰;刘智;黄继平;;基于SOA的ERP体系架构的研究[J];消费导刊;2010年04期 |
9 |
刘炫;王嘉春;何清法;;SOA在航天器数据共享平台中的应用与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28期 |
10 |
谢安涛;唐建智;许文波;;基于Hibernate Spatial构建松散耦合地图服务的技术方法[J];地理信息世界;2010年03期 |
11 |
李帅;王永丽;杨宝祝;;基于SOA的数据服务中间件的研究与实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
12 |
钱乐秋,张涌;软件复用度量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2年04期 |
13 |
李增智,王宇,李钢,王海,王立;面向对象可复用软件设计思想分析[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年05期 |
14 |
张诚洁;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原则与过程[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5 |
杨玲,张悦秋,童家榕;IC-CAD领域中软件的复用[J];微电子学;1995年05期 |
16 |
胡和平,李琦,卢正鼎;一种基于对象的软件复用构件的检索技术[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8期 |
17 |
梁永全,吴方君,易彤,蒋严冰;软件复用机会识别策略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8 |
陈忠菊;关于软件复用技术的探讨[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
19 |
李良俊;软件复用技术在计算机考试系统中的应用[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20 |
梅宏,陈锋,冯耀东,杨杰;ABC:基于体系结构、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J];软件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