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研究与实践

倪凯  
【摘要】: 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诞生开始,其发展就与计算机科学紧密联系,也可以说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伴随计算环境的变化,GIS也经历了主机计算、C/S计算、B/S计算这几个发展阶段。目前,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发展,使人类正在进入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的移动信息时代,传统的计算方式必须改变,一种新的计算体系结构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无线通讯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已经大量普及,人们需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访问所需的信息,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结合空间信息服务和移动定位服务里两方面的技术,对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挑战。 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是处在可变环境中的信息服务,设备在空间上是移动的,在时间上是移动的,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随时需要获取新的空间信息。空间信息移动服务主要涉及到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因此,要实现空间信息移动服务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和理论作为前导。 主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种新兴的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分布式计算系统的研究重点。主体是在分布式环境下持续自主运行的计算实体,具有主动性、交互性、反应性、自主性等特点,一方面,主体技术为全面准确地研究分布计算系统提供了合理的概念模型,另一方面,主体技术为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和方法。 本文立足于主体技术应用于空间信息移动服务,通过对主体的结构模型分析,建立基于多主体中间件,为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提供一种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论文的核心是对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的体系结构、计算模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 (1)M/S体系结构的提出:在普适计算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论文全面分析了GIS计算环境的变化,依据普适GIS内涵,我们提出M/S体系结构的概念,该计算结构是普适计算环境下一种全新的软件架构,是基于无线网络的B/S体系结构扩展,主要由移动终端、无线互联网络,服务器组成,该结构包含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定位技术,可以实现灵活、复杂的分布式计算。 (2)多主体中间件模型:通过对多主体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分析,论文对多主体之间的合作求解进行了分析讨论。基于多主体技术,及其合作求解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一个多主体中间件模型,对其结构、逻辑层次、工作流程等进行分析,同时,依据FIPA国际标准,对该多主体中的接口、通信、协作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实现。该多主体中间件模型为中间件的系统构造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3)移动GIS四层结构模型:针对移动GIS中移动客户端的特点,无线互联网通讯结构,以及移动GIS逻辑事物的内容及关系,参考OSI网络协议参考模型,我们提出一个移动GIS四层结构,该结构顶层是客户应用层,中间是由功能应用层和业务逻辑层组成,底层为数据层。该结构规范M/S体系结构各层的业务关系,确定了每一层的功能逻辑。在本文中,中间层通过智能主体中间件来实现。 (4)反应式主体结构:论文通过对主体的知识和信念进行讨论,分析了比较流行的主体结构及程序框架,针对传统反应式主体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反应式的主体模型,该反应式主体最大的特点是本身拥有行为规则,拥有知识库与推理机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过滤,可以实现反应式主体的自学习与自适应。 (5)移动巡检应用实践:电力巡检管理是一个大型的信息化系统,它包括桌面和移动两大场景,包括GIS、GPS、PDA嵌入式开发、异构数据管理等多种新兴技术。本文通过对移动GIS模型结构的分析,设计了基于M/S体系结构的移动巡检框架,通过我们研究的多主体中间件,实现了系统的定位服务、移动服务和应用服务,对电力巡检管理及移动GIS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于多主体的空间信息移动服务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与发展不仅对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带来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将对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进行了研究和相关实践,其中疏漏、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不吝指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妙龙;陈鹏;;基于细胞自动机与多主体系统理论的城市模拟原型模型[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2 辛运帏;温小艳;李杨;;普适计算:人本计算[J];天津科技;2006年01期
3 李昱 ,陈颖健;新世纪 新计算[J];国外科技动态;2003年08期
4 程析,冯刚,侯义斌;多主体系统社会传统演化的一种数学模型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年11期
5 石桂玲;;普适计算概况与经验[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6 岳成欣;梁声灼;;普适计算在嵌入式系统设备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8年05期
7 张萌;;普适环境下上下文感知计算的分析和综述[J];科技资讯;2008年30期
8 于哲舟;周春光;刘磊;;嵌入式和普适计算国际会议简介[J];国际学术动态;2006年03期
9 王德鹏;李凡长;;Agent普适机器学习分类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卫丹,匡松;智能信息技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1 闫凌州;;浅谈普适计算技术对天津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J];天津科技;2006年02期
12 王悦;吴云东;赵春川;;基于移动地图学的空间信息系统[J];测绘工程;2008年01期
13 徐景秀;熊金猛;;基于普适计算的人机交互[J];民营科技;2009年04期
14 张海堂,罗睿,张永生,李波;自适应空间信息移动服务[J];测绘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5 郭亚军;李蓉;;普适计算的访问控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6 杨新凯;李庚;;基于ZigBee GPRS面向普适计算的远程抄表系统(英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7 彭云;万臣;郭亚军;;普适计算及其存在的安全问题[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8 马倩;;基于普适计算技术的智能图书馆原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19 徐虹;徐兰;刘志强;;普适环境下面向移动终端的办公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广场;2006年11期
20 张子迎;刘心;;面向智能空间的普适计算技术[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威;史殿习;;OSGi4HSI: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异构服务集成框架[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2 吴荣泉;钱立群;;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3 陆闻天;陶先平;吕建;;普适计算环境中隐私保护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06)论文集[C];2006年
4 饶翔;张瞩熹;史殿习;尹刚;丁博;王怀民;;普适计算透明通信关键技术[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张磊;陈渝;史元春;;PerTester:一个可配置化的普适计算测试平台[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6 叶剑;李锦涛;史红周;朱珍民;郭俊波;顾晓光;;面向普适计算的虚拟桌面服务系统设计[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7 ;前言[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8 孙正兴;;环境智能—普适计算时代的计算服务模式[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9 邸锦;苗振江;杨晓晖;;基于关键词识别及主题检测的智能家庭普适计算系统[A];第十四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叶俊民;綦志勇;;基于计算元的普适计算的系统结构框架研究[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凯;普适环境中M/S体系结构多主体中间件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郭万里;复杂网络的同步及多主体系统的一致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王霄;基于普适计算的协同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勇;具有环境感知的普适计算服务自适应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韩松乔;普适计算中面向移动的软件自适应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胡勤友;Web上的多主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青;复杂系统的一致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廖渊;普适计算环境下一种基于QoS的服务构件组合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5年
9 彭志宇;普适计算环境下的隐私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马守明;基于WSN的普适计算情景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斌;普适计算环境下轻量级中间件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浙江大学;2005年
2 陶莎;普适计算环境下服务发现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志刚;普适计算环境中上下文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德鹏;一种Agent普适机器学习分类器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徐金星;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05年
6 刘瑶;基于普适计算模式下的数字家庭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易健康;觉察上下文计算软件支持环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罗功宸;普适计算多相性及个人智能环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王安文;可穿戴计算平台结构设计与实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峰;构件化嵌入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旭东;手机将进入普适计算时代[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徐光祐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无所不在的普适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3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邱善勤 王常青;普适计算:蓝海有多宽?[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霞;普适计算让你同享多台计算机[N];科技日报;2010年
5 陈慕泽;多主体系统中的互知[N];光明日报;2000年
6 陈超;信息社会也须以人为本[N];科技日报;2009年
7 ;奠定普适计算的基础[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8 谢伟凯 徐光佑 史元春;普适计算[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英特尔公司普适计算策略研究项目主任工程师 Roy Want;普适计算中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很重要[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10 荆晶;“最小计算机”问世,或开启“普适计算”时代[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