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与流域生态管理研究
【摘要】:
流域是指在一定地形界限范围内收集雨水或由一条河流、水系灌溉的区域,是一个从源头到河口的天然集水单元,是以水资源自然分布为主要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流域内各种自然资源和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是相互制约和互相关联的统一体,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流域的各种问题。
流域生态管理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流域生态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地资源的持续生产能力,提高流域各种资源管理水平,满足各种生态用水需要,防止或降低灾害损失,优化流域内产业结构,保持和加强流域内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现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育,协调和改善流域内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和景观生态建设是流域生态管理的基础、手段和重要内容。景观生态规划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其基本任务是协调和改善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完整。
四湖流域即长江中游一级支流内荆河流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因流域内排水总干渠分别贯穿长湖、三湖、白鹭湖和洪湖而得名,东、南、西3面濒临长江,北接汉江及其支流东荆河,流域总面积11618.51km~2,总人口500×10~4人。
洪涝灾害、水污染和血吸虫病是四湖流域面临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与流域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关系密切。因为水是流域的核心要素和联系纽带,水文联系和水循环的破坏必然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失衡和功能的衰退,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正在于此。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四湖流域景观结构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四湖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湿地景观分布不太均匀。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度较低,整个研究区是以少数大斑块为主体构建起来的。
进一步采用分形模型对四湖流域景观要素镶嵌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证明各种景观要素类型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复杂程度排序为:人工水面>天然水面>城镇>旱地>水田,人工水面分维值最高,其镶嵌结构最复杂。稳定程度排序为:水田>旱地>城镇>天然水面>人工水面,稳定性排序与复杂性排序正好相反,越复杂的景观越是不稳定的景观。四湖流域各种景观要素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分析为流域景观生态规划和流域生态管理提供了依据。
四湖流域的景观生态规划主要运用了马尔科夫模型和累计最小阻力模型两种方法。利用马氏过程模型,得到四湖流域景观结构变化趋势:天然水面、水田和非湿地(主要是旱地)减少,人工水面和城镇占地明显增加。
以马氏模型计算出来的转移概率为基础,计算得到累计最小阻力模型所需要的各景观要素阻力值,并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分别计算得到四湖流域湖泊、人工水面和城镇的阻力面形态图和景观安全格局,从而对湖泊、人工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等景观要素的面积和具体分布做出相应规划。
具体方案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与马尔科夫模型对未来四湖流域景观结构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因为湖泊面积与现状基本接近,我们称之为不还湖方案。另一种情况考虑退田还湖等措施的实施,湖泊面积将显著扩大,相应的水田等景观类型的比例降低。
四湖流域景观生态建设和流域生态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退田还湖恢复湿地,扩大湖泊湿地面积;湖泊河流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江湖连通与引江济湖工程;生态灭螺与综合防治血吸虫病;保护四湖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加强分蓄洪区建设;建立四湖流域专门管理机构,统筹全流域建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
|
|
|
1 |
马克明,傅伯杰;北京东灵山区景观类型空间邻接与分布规律[J];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
2 |
张彦儒;青城后山红层岩溶景观类型及其成因机制与旅游价值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1988年02期 |
3 |
秦婷婷;刘付刚;宋金娜;;中国古典园林国内外发展简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9期 |
4 |
倪绍祥,蒋建军,查勇,褚维德,杨再贵,杨国良;基于卫星影像解译的华中地区自然景观分类与制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4期 |
5 |
许田;李政海;牛建明;鲍雅静;程岩;吕海燕;王海梅;高吉喜;;纵向岭谷区不同景观类型的服务价值[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
6 |
张文开;福州市城市景观类型与城市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7 |
张淑萍;张正旺;徐基良;刘冬平;覃筱燕;;水域周边景观类型对迁徙水鸟停歇地选择的影响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8 |
陈林;;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基本流程[J];广东科技;2007年15期 |
9 |
管东生,钟晓燕,郑淑颖;广州地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1年04期 |
10 |
徐建华,方创琳,岳文泽;基于 RS与 GIS的区域景观镶嵌结构研究[J];生态学报;2003年02期 |
11 |
梁存柱;祝廷成;周道玮;;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空间格局[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2 |
乐通潮;陈杰;聂森;罗彩莲;;利用Google Earth影像制作海门岛景观类型分布图[J];防护林科技;2009年05期 |
13 |
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刘林清;吴志春;;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及其景观类型[J];山地学报;2010年04期 |
14 |
哈斯巴根,肖笃宁;内蒙古额济纳蒙古族荒漠景观多样性传统知识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
15 |
张慧芝;彭茹燕;黄青;李锦;林毅;薛英;徐晓芳;;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景观制图的若干问题[J];干旱区地理;2005年05期 |
16 |
郑洲翔;陈锡沐;翁殊斐;杨学成;;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法评价棕榈科植物景观[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7年01期 |
17 |
张松;郭福生;姜勇彪;;江西省龟峰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与成因分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年01期 |
18 |
刘琼英;欧阳林;全华;;城市水域景观定量研究——以上海世博会水域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9 |
刘向东;;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J];民营科技;2010年12期 |
20 |
唐永鑾
,余显芳
,古秋森
,徐君亮
,徐国旋
,徐鏡良
,陈汀文;粤东海滨的景观类型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