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
【摘要】:
本论文针对心理弹性研究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缺乏一套能够系统解说逆境中个体心理适应机制的人格理论,尝试加以突破。
本论文理论建构部分,以沟通分析人格理论和最新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大量人格理论和心理弹性理论,提出了“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后者以人格新概念——“自我心态”为核心,系统解说心理弹性、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内在机理,包括人格结构观、人格发展观、人性观、个性观、社会心理观、心理适应观、心理弹性观共七部分观点。“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具有简洁性和理论整合性,旨在全面解说和透彻探讨个体的心理适应机理,并重点说明个体在逆境中发挥主动性,积极适应环境的内在心理机制。
本论文实证研究部分,针对“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核心部分——“人格适应观”、“心理弹性观”进行了验证性实证研究。分研究一和分研究二中,采用经典人格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等多项研究工具,对中学生群体(1012人)和大学生群体(5302人)进行了大样本调查研究,探索“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各自我心态与人格适应、心理弹性领域诸因素的相关和因果关系,最终验证并部分修正了演绎自“多视角PAC人格模型”中“人格适应观”和“心理弹性观”的各项研究假设,为后者提供了实证依据。分研究三则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例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的理论分析,解说并佐证了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理论观点。
本论文最后部分,为展现“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应用性和理论整合性,服务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笔者将其核心思想“自我心态”观链接到社会文化建设领域,着重探讨前者服务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方向和途径。继而,笔者将根源于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多视角PAC人格模型”核心思想“自我心态”观同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人格思想进行了链接,充分展现前者的理论整合性和文化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