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CAESAR模型的土壤侵蚀研究

贾丽  
【摘要】: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土壤侵蚀引起的江河堵塞、洪水泛滥、土壤退化以及养分流失等严重威胁全球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应用土壤侵蚀模型来研究水土侵蚀是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国内外关于流域尺度的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还较少。CAESAR模型是英国Hull大学Tom Coulthard教授开发的基于自动元胞机算法的、用于研究河道和流域地形演化的物理过程模型,在国外已有成功的应用。本文针对我国南方山地的特点,以安徽巢湖流域的龙河口水库流域为例,探讨了适用于该区域条件的模型构造方法,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降雨、地形和植被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和临界条件,并结合情景分析,探讨了未来降水增加和极端降雨事件下土壤侵蚀的特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基于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的研究表明,安徽巢湖上游的龙河口水库流域坡度介于0-63°之间。在80 mm的时降水和50%植被覆盖条件下,基于CAESAR模型计算得到该流域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为25°。在该流域,大于该坡度的区域占11%,因此,该流域的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占有相当面积。 选取该流域平均坡度18°的条件进行的模拟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量减少。当植被覆盖达到35-65%的时候,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侵蚀迅速减少,当植被覆盖大于65%时,土壤侵蚀量减少的趋势明显减缓。这表明在该流域70%的植被覆盖度可以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降雨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雨量和雨强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直接和植被覆盖状况相关,在中等(55%)和低(30%)植被覆盖条件下,降雨产生的土壤侵蚀量与雨量和雨强相关性明显,而在高的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侵蚀量随雨量和雨强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减缓。 同时,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和本地区降雨可能增加的情景下,该区的土壤侵蚀将面临严峻的形势。结合中国气象局和中科院联合发布的未来20年的气温和降雨变化报告,构建了未来降水比2000年平均降水量(1230.5mm)增加3%和夏季降水更为集中的情景下,该区土壤侵蚀的可能后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降雨量增加,并且降雨更加集中的情况下,该区的土壤侵蚀更加严重,土壤侵蚀模数达到4727t/km~2/a,一旦有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或大雨的出现,土壤侵蚀会达到强烈侵蚀级别:20%植被盖度侵蚀模数为6554.47 t/km~2/a,55%植被盖度侵蚀模数为4904.60 t/km~2/a,90%植被盖度侵蚀模数为3550.06 t/km~2/a。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抵消降雨增加和降雨集中带来的潜在危害。从水土保持意义上讲,可以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增加植被覆盖,预防水土侵蚀,另外,一定的工程建设如淤地坝建设、塘库建设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雨量增加带来的土壤侵蚀的危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唐建;赵庚星;;局地土地利用方式及坡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2 江炜;黄介生;赵微;任玉敦;;考虑纵横向坡降的土方量计算方法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S1期
3 王澍;富华;刘立英;;运用暗管排水原理治理挖方渠道内侧滑坡[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年03期
4 刘莉莉;;2010年滨州市抗旱工作应对策略[J];农技服务;2011年06期
5 宋涛;孙颖;刘建岭;;通风笼改造对玉米通风效果的研究[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1年04期
6 贾顺斌;赵建中;周华坤;;1995~2004年玛沁县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7 孟娟;祝新建;;获嘉县气候特征分析及灾害性天气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8 杨梅;黄晓露;秦武明;何斌;;不同种植因素对桉树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刘和平;符素华;王秀颖;徐丽;方岚;刘宝元;路炳军;;坡度对降雨溅蚀影响的研究[J];土壤学报;2011年03期
10 马晓黎;王行风;陈明;王猛;;基于植被指数的神东矿区植被盖度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11 宗金辉;尹建芳;孙良涛;;某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监测与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2 李婷;张世熔;刘浔;徐小逊;黄元仿;孙丹峰;李保国;;沱江流域中游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11年04期
13 李景宜;;渭河下游洪泛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与风险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14 王巨;谢世友;戴国富;;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调查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8期
15 赵维军;许智超;张岩;朱岩;朱清科;;半干旱黄土区沟间地浅沟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1年04期
16 刘永朝;;丘陵区果园篱壁栽植行向与冠间距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7 陈海迟;丁占强;杨翠林;;降雨特性与排土场边坡水力侵蚀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8 黄德青;于兰;张耀生;赵新全;;祁连山北坡5类天然草地地上部数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19 邱一丹;李锦荣;孙保平;张雪彪;钟晓娟;王引乾;周湘山;冯磊;;退耕还林和降雨对中阳县土壤侵蚀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20 刘旦旦;王健;尹武君;;天然降雨对黄土坡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华;;ARPS模式云微物理产品在人工增雨中的适用性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程华琼;吴统文;董文杰;;东亚中纬度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及其对东亚降水气候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魏建苏;吕军;宋玉;姜麟;周曾奎;;影响长江江苏段高潮位变化的因素探讨[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王晨稀;姚建群;梁旭东;;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介绍与结果检验[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洪业汤;王志国;朱泳煊;林庆华;洪冰;王羽;;6000年干旱降水的变化及未来趋势[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周连童;黄荣辉;;我国春季气候年代际变化与夏季气候变化的差异[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魏建苏;吕军;宋玉;姜麟;周曾奎;;影响长江江苏段高潮位变化的因素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常越;刘芸芸;何金海;;华南旱涝年由冬到夏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俊亭;李晔;;河南春季降水与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宋娟;白卡娃;黄文杰;;南京周边地区夏季对流云降水的有关特性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丽;基于CAESAR模型的土壤侵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付微;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水碳循环对植被盖度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3 周晓霞;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李震宇;浙江降水污染的特征和多维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5 高志海;基于RS和GIS的绿洲植被与荒漠化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6 胡宏昌;基于植被和冻土协同影响的江河源区水循环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李春莉;放牧对短花针茅草原及糙羊茅草原植被和土壤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8 何庆勇;外部扰动条件下高温超导YBCO块材在永磁轨道上的磁悬浮性能[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王一博;江河源区冷生土壤环境对高寒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与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于嵘;基于遥感时序数据的中国陆地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朝清;特殊路段水泥混凝土路面易损原因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李艳红;管理方式和地形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3 蔡雄飞;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黄壤侵蚀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值模拟[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唐卫亚;印度洋海表温度偶极振荡与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李秀霞;基于RS和GIS的土壤侵蚀空间差异特征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6 陈燕;不同空间尺度DEM坡度转换图谱研究——以在黄土高原的试验为例[D];西北大学;2001年
7 王巍巍;气旋性降水与台风性降水的数值模拟及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丁斌;中国西部水汽输送与旱涝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涂勇;攀枝花市酸雨污染特征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单伟;基于RS、GIS的石漠化调查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翔 记者 阎红;今春降水:百年来同期最多[N];大连日报;2005年
2 记者 焦莉莉;近十年来今夏降水最多[N];石家庄日报;2008年
3 实习记者汪涓;伊犁河谷持续降水 雨水影响利大于弊[N];伊犁日报(汉);2009年
4 刘宏鹏;新疆降水增多 重要古迹加速毁损[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记者 郭起豪;11月我国气温偏低降水偏多[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魏丽娟 通讯员 刘慧敏;今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西北多东南少[N];榆林日报;2010年
7 刘锟锋;今年已降水51.4毫米 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N];青岛日报;2010年
8 余忠水 记者 玉珍 张黎黎;本周我区将出现频繁降水[N];西藏日报;2010年
9 龙闻;龙城区今年降雨比历年平均降水增加37.2%[N];朝阳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高志广;平均降水516毫米是历史同期2倍多[N];沈阳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