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

褚劲风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兴起,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香港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率先意识到创意产业对于经济转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纷纷推出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展望21世纪,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创意产业,又被作创意工业、创意经济,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其内涵、概念的诠释或理解不一。近年来关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等的研究,多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意产业”相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产业的经济贡献、就业结构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同时,关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研究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国际中心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措施,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梳理、总结国外经验,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的发展以资借鉴,从而更好地培育和扶持创意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上海承办2010世博会并获得更多更好的效益,因此,论文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创意产业集聚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组织系统,也是新经济时代全新的经济业态。为了更好地探究、说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的形成规律,本文初始性地提出了外生空间、内生空间的概念。外生空间是催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外部条件与环境,是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宏观尺度上的考量。内生空间是孵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内部元素与动力,是对创意产业集聚的中观尺度上的考察。外生空间与内生空间的交互作用,促成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组织网络是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微观尺度的剖析,是维持和推进创意产业集聚的要因与机理。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由第一章、第二章组成,着重就创意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论文的理论基础是空间经济理论的思想。第二部分国际比较在第三章中阐述。这章运用世界地理的研究方法分别撷取了伦敦创意产业集聚空间、东京动漫产业集聚空间、迪斯尼公司创意产业集聚空间三个典型,从城市、产业、企业三个不同层面,由宏观、中观到微观详细解析了上述处于世界范围内发展前沿的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试图提炼世界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形成、发展、优化和治理的一般规律。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四章借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外部环境。提出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交互性,使经济发展的各要素能够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比较自由的流动,构成要素集聚空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递进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旧城空间秩序优化的需求性,使城市空间更新得以推进;海派文化沉淀的历史性,构筑了富有上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这也是上海区别于国内外大城市的突出特点;移民城市人才的多样性,造就了城市的宽容度,“沪漂”“两栖”人才集聚,为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外生空间。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三个空间效应,即示范效应、旁侧效应、溢出效应,提炼了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分异规律,抽象出都市工业园伴生模式、中心裂变模式、“人”字形多轴延展模式三组创意产业集聚的演进路径。论文第六章考察了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内生空间。提出创意产业集聚空间形成的主导力可以分为市场主导自发型、政府主导导向型、自发与导向协同型三类。贯穿于三种不同主导力模式中的核心和主体是创意人员。创意人员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原动力,他们构筑了新经济时代多样性的群体空间,创意偏好形成了新经济时代个性化的公共文化空间,而政府、市场以及开发商、运营商、管理商等不同社会力量驱动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重组。本章通过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内生元素的重要度与满意度的抽样调查和综合分析,提出共享空间框架下的网络关系、共同趣缘构架起的网络关系、周边社区支架起的网络关系,共同编织成创意产业集聚空间。在前三章研究基础上,第七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利用大量调研数据,创造性地选取影响影响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主要因子,建立回归方程,计算得出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发明专利数两个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的主要因素,并以“8号桥”作为典型案例对回归结果进行验证。第八章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的博弈规则,知识溢出、大学进入及政策导向在组织网络中的作用,企业网络等角度分析,抽象提炼出企业网络模式、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模式。 第四部分结论,进一步凝练论文主要观点、反思研究问题、展望研究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斌;孔令云;;“文化产业”界定研究综述[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苏华;肖坤梅;肖水明;;创意产业基地集群发展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17期
3 张荣娟;刘玉强;朱永华;;浅析内地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资;2011年14期
4 戎彦;;植入式广告新趋势研究[J];今传媒;2011年08期
5 董莉莉;黄硕琳;;上海都市休闲渔业创新开发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6 许留芳;;科技创新助推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J];经济导刊;2011年05期
7 刘宏成;;产业转型升级视野下珠三角之创意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7期
8 张明伟;;加快建设元宝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几点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9期
9 高志楠;;中国创意产业学术统计数据规范研究[J];中国外资;2011年12期
10 孟庆华;沈山;安宇;;国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11 高志凯;;创意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2 黄金海;;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意产业发展构想[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3 张妤;;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前景预测[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14 单杰;李红梅;;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西安创意产业发展[J];商业时代;2011年22期
15 宋充;刘冰峰;吴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探讨[J];商业时代;2011年17期
16 康俊;;动画创意产业中动画与漫画受众交互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17 钟雅琴;;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意象再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8 曹艳;;创意产业: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选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9 石佳滢;;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宏观思考[J];辽宁经济;2011年09期
20 杭州市政协课题组;;大力发展杭州创意产业的建议[J];现代城市;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可人;;服务业集聚区空间特征分析——基于浙江实际[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文彬;;转型时期上海商务集聚区的发展特征及规划建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文建;侯洁;;商务旅游开发模式与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4 陈建成;姜宏瑶;;浅谈我国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路线[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郝渊晓;张洁;周美莉;;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丁洁兰;;基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学政;;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选择[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9 高兴;;由创意产业引发的责任伦理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崔元琪;;试论上海市创意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战略[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洁;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炜;服务业集聚发展多极化分布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刘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聂品;创意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的太极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荣薇;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郑文文;创意产业价值链价值传递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10 贺寿昌;创意产业增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勇;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兴起与城市设计策略[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姜宁宁;基于价值链角度的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元琪;上海市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浩洪;商业集聚区品牌形象构成要素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乔诗莹;郑州市工业集聚区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马倩;高校周边创意集聚区的空间分析及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瑾;郴州市永兴县工业集聚区对县域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虞雪峰;上海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夏燕梅;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化测度及其动力机制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娄轩;创意产业之北京艺术群落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万青峰 实习生 丁娟;市工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会议召开[N];驻马店日报;2008年
2 记者 唐翀;一投资6000万元项目落户工业集聚区[N];驻马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言民;首尔的新兴艺术群集聚区——三清洞[N];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
4 记者 吴玉锋;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 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步伐[N];驻马店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晖军 许燕茹;五大集聚区,扬州如何“掌勺”[N];扬州日报;2009年
6 记者 成燕;培育18个超百亿元集聚区[N];郑州日报;2009年
7 记者 苏凯;解放思想 开拓奋进 克难攻坚 真抓实干 促进工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N];驻马店日报;2009年
8 赵爱军 李建星;汝南工业集聚区增活力强实力[N];平顶山日报;2009年
9 何为;宁陵县:工业集聚区成为强劲“引擎”[N];商丘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陈司 通讯员 张文泽;平舆:再掀工业集聚区建设新高潮[N];驻马店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