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行政区经济运行时期的区域治理

马海龙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及西方福利国家的管理危机又向世界昭示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同样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并存,西方国家开始通过引入治理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并取得了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一切经济、社会运行活动皆由政府管理,但是到1978年之前,我国的经济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出现了“政府失灵”。随后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消退以后,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通过调整利率、税收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但收效甚微。与此同时,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生,政府的调控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也就是说,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区域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行政区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地方政府形成了以行政辖区为范围的经济体系,其作用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横向联系)和我国的行政区经济运行体系(纵向运行体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解决上述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打破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创建新的制度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解决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以及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即实施区域治理。我国区域治理是在区域经济的自然发展不断被行政区划的界限、被政府干预行为挫伤的背景下,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合理化的关系构建与行为调整。区域治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本文围绕区域治理这一主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对该地区的发展脉络、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其发展规律以及制约该地区发展的因素,综合运用地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构建该地区区域治理的体系、组织制度设计、运行机制以及空间整合策略。全文由如下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作者对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本部分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竞争与依赖。本部分从理论上对区域治理的演变轨迹和趋势进行分析,包括上层建筑演进路径:行政区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治理和经济基础演进路径:传统时期的行政区经济-转型期的行政区经济-经济区经济。 第四章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与现状。本部分主要分析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规律、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区域治理模式的确立奠定基础。 第五章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本部分首先研究了区域治理的结构体系,包括政府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体系;然后提出了区域治理的框架,包括区域治理的主体、客体和载体;最后提出区域治理的相关运行机制。 第六章京津冀区域治理的推进。本部分首先考察了美国ABAG的区域治理和欧盟区域治理的模式,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前几章的研究,提出了京津冀区域治理的模式和具体的实施步骤、组织制度安排以及具体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结语。本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结论进行总结,对该领域若干研究成果进行了剖析,并对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海龙;;区域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J];理论月刊;2007年11期
2 张弛;;从分治到合并:行政区经济运行下的酒泉和嘉峪关区域治理[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3 兰宇静;;京津冀都市圈空间整合机制分析[J];经济论坛;2008年16期
4 马海龙;;历史、现状与未来:谈京津冀区域合作[J];经济师;2009年05期
5 张磊;从“独善其身”到“共进共荣”——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评述[J];社会科学家;2003年05期
6 张明龙,张磊;努力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分析[J];中国发展;2004年02期
7 ;告别“独立王国”[J];新经济导刊;2009年02期
8 陆军;论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的空间扩散运动[J];经济地理;2002年05期
9 陈永国,马丽慧;关于京津冀服务业各行业的梯度分析及建议[J];经济工作导刊;2002年14期
10 安虎森,朱妍;环渤海的京津冀:你比“ 珠三角”“长三角”缺什么?[J];领导之友;2003年06期
11 周立群,罗若愚;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基础、制约因素与思路[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4期
12 施丹锋;;“行政区经济”与城市群发展——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现代城市;2010年01期
13 贾志宏;;中国行政区经济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01期
14 赵新正;;行政区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5期
15 刘涛;行政区经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瓶颈[J];经济地理;2005年05期
16 丁谦;;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作为[J];经济纵横;2006年07期
17 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18 杨开忠;;北方经济中心建设要依托京津冀[J];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50期
19 ;六大优势助力京津冀发展[J];时代经贸;2007年07期
20 王小平;;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07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兴华;;京津冀周边县区劳动力转移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刚;张连合;;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3 杨蔚东;张卫江;朱效荣;李慧;李民;王新春;柴彬;苑庆彬;李颖;高跃兰;杨雨;张宁;于明浩;孙增泰;赵春河;畅彦周;刘思绮;;2010年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C];2011年
4 夏培鑫;李楠;张慧娟;滕国山;李钟模;;试论北京都市化发展与京津冀地区的关系[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菊香;;基于京津冀集群发展进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毕六合;赵彪;;优化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永翊;任连娣;;依托京津冀都市群 加快推进廊坊市农业现代化[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穆瑞丽;;京津冀旅游合作的依据分析与机制构建[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9 孙旭霞;宋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周利敏;冯艳英;;经济辐射对周边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海龙;行政区经济运行时期的区域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蕾;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吉昌;中国行政区际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王虎中;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周桂荣;区域合作中的政府管理模式选择[D];南开大学;2009年
8 李建勇;中国省级政区利益冲突机理分析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德中;当代中国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创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庞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分布和演变特征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孙广禄;京津冀地区户外人体舒适度的分析与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雪峰;石家庄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洋;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政府博弈与政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7 张翼;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与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张云燕;地方政府区际行政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苗婷婷;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研究—新制度主义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李敏;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禹;夜宴京津冀[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2 景体华 侯景新;发育中的京津冀经济带[N];北京日报;2004年
3 陈旭霞;文化:如何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助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胡梅娟 张洪河;专家认为:京津冀不存在严重产业雷同问题[N];经济参考报;2006年
5 通讯员 施任;京津冀“关爱女孩行动”策划会议在固安召开[N];廊坊日报;2006年
6 翟边;京津冀信心十足筹备“全夜航”[N];中国邮政报;2004年
7 记者 徐岳;高铁网编织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N];经济参考报;2010年
8 沈东坡;“3+3”联盟合围京津冀旅游[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韶辉;是谁拖了京津冀后腿[N];中国改革报;2003年
10 苏昕;京津冀北区发展潜力不输珠三角和长三角[N];证券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