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

戴晓燕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覆盖景观的转变。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不仅会改变地球表面物理特征,而且又能影响到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和水分的交换过程、改变地表生物地球化学的循环过程,对区域甚至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城市景观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各种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中,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及演变与城市地表覆被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概括与体现。 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综合应用定量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及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研究。通过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混合像元分解和亚像元空间定位,获得了较高精度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揭示城市化过程中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及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Landsat TM/ETM+热波段单窗反演算法,对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进行定量反演,并应用决策树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来揭示上海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特征,挖掘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成果不仅对于提高遥感影像解译及定量化反演精度、深入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与规划以及治理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与立题意义,其次对遥感影像数据挖掘、遥感影像混合像元分类、亚像元信息的空间定位、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这四个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基于可能性理论和中心点聚类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可能性C中心点(PCRMDD)方法。根据减法聚类法所提供的初始聚类中心,运用该算法对研究区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混合像元分解,并自动获取各类地物端元盖度分布图和影像端元光谱,解混精度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噪声环境下获得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和端元光谱信息。根据获得的不同时期研究区域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一步探讨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揭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式。 第三章利用小波变换的时频局域化特性和多尺度分析能力及神经网络的自学习、预测功能,通过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的松散型结合方式,建立小波分析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Wavelet-RBFNN)预测模型。根据混合像元分解获得的像元组分比率信息,基于小波系数的近邻依赖性假设,通过亚像元组分比率值的预测和硬分类两个步骤,实现了遥感影像亚像元的空间定位。对复杂程度不同的人工图像、QuickBird影像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亚像元定位方法能成功实现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增强,并且与三次样条插值法、克立格插值法相比,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更高的预测精度。采用该模型对研究区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在较高空间分辨率水平上的亚像元定位结果证实,在高分辨遥感影像不易获得或成本过高时,运用本文提出的Wavelet-RBFNN模型能有效地模拟较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实现高分辨率上地表覆盖类型的自动识别与定位。 第四章在详细介绍大气校正法、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和单窗算法这三种基于Landsat TM/ETM+热波段数据反演地温方法的基础上,对单窗算法中地表发射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改进后的单窗算法对上海中心城区1989、1997、2000和2002年四个特征年份的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进行定量反演,并运用RBF神经网络建立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相对辐射校正模型,对不同时相影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决策树方法来构造城市热环境系统的分类和预测模型,建立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场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挖掘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并采用热环境成因分类图的形式对分类规则进行可视化表示,以显示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上海中心城区的热环境空间格局差异。进而,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通过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Global Moran's I、Local Moran'I,和G~*统计量等空间统计指标及半变异函数来定量描述不同尺度和时期上海市中心城区热力景观的空间变异和时间演变特征。 第五章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提出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和研究重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贾传;卫亚星;;太原市主城区地表温度变化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1年01期
2 柴晋鹏;陈学刚;阿里木江·卡斯木;高鹏文;;乌鲁木齐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与贡献度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1年03期
3 刘志存;;哈尔滨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热环境特征[J];科学技术创新;2021年04期
4 Yao Wu;Yimin Liu;Jiandong Li;Qing Bao;Bian He;Lei Wang;Xiaocong Wang;Jinxiao Li;;关于CAS FGOALS-f3-L模式中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偏差的归因分析(英文)[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21年01期
5 李春波;任磊;于蒙;李会恺;焦尚斌;;阜平县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城市地质;2021年01期
6 王爱辉;杨英宝;潘鑫;章勇;胡解君德;;地表温度日变化模型偏差系数解算的地表温度降尺度[J];遥感学报;2021年08期
7 方刚;陈健宇;芮广军;邓大保;;合肥市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3期
8 杨其全;黄昕;汤秋鸿;;灌溉对地表温度影响的全球评估(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20年17期
9 柴晋鹏;赵晓蓉;;乌鲁木齐市地表温度与遥感指数关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年26期
10 韩春光;蒲云锦;;新疆石河子多年地温和降水特征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20年08期
11 罗辉波;;炙烤,地表温度50℃下的训练场![J];政工学刊;2020年10期
12 金珊合;张育庆;杨俊;;城市局部气候分区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以大连市区为例[J];测绘通报;2019年04期
13 李召良;唐伯惠;唐荣林;吴骅;段四波;冷佩;张仁华;;地表温度热红外遥感反演理论与方法[J];科学观察;2017年06期
14 李军;龚围;辛晓洲;高阳华;;重庆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及其空间分异特征[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8年05期
15 吴晓娜;孙照渤;;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16 屈创;马金辉;夏燕秋;田菲;;基于MODIS数据的石羊河流域地表温度空间分布[J];干旱区地理;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阮梦婕;关艺蕾;朱春阳;;城市环境压力与地表温度的尺度相关关系——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20年
2 张君策;黄婷;石耀霖;;起伏地形对地表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影响的数值分析[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64: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专题65:行星物理学、专题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专题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C];2019年
3 谢瑞环;宋冬梅;单新建;尹京苑;崔建勇;王斌;宋先月;;汶川地震震前构造热异常提取与分析[A];2018年光学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论文集[C];2018年
4 李素英;王冉;周舆;吴佳佳;任丽娟;常英;刘建国;;锡林郭勒地区的地表温度研究[A];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8年
5 李红;高皜;;基于遥感的昆明市主城区地表温度与绿色公园关系[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6 吉曹翔;戴钰;张治;;沈阳市地表温度反演研究[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5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7年
7 王蓓羽;张健;艾依飞;董淼;方桂;;基于遥感数据的甘孜盆地地表温度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五)——丝路环境与地球物理[C];2019年
8 侯光雷;张洪岩;张正祥;;基于热红外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一玲;王澄海;张飞民;;欧亚大陆冬季地表温度南北反相变化的年代际特征及机理[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C];2017年
10 丁海勇;史恒畅;;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地表温度变化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集[C];2017年
11 周纪;刘闻雨;占文凤;;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估算逐时地表温度[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12 严学阳;杨笔锋;马尚昌;张素娟;;影响红外测量地表温度精度因素的研究[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6 智能气象观测论文集[C];2017年
13 陈明春;;山地城市道路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C];2017年
14 黄美青;;基于LandsatTM5的两种地表温度反演算法比较分析[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八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15 王桂玲;谈建国;崔林丽;;利用TM资料对上海地区地表热通量的估算[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16 王春林;唐力生;陈水森;黄珍珠;何健;;寒冷灾害监测中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7 王培宇;邓小波;马尚昌;张素娟;;地基红外遥感地表温度的观测系统设计[A];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8年
18 夏静雯;廖桉桦;许岳庭;;1953-2016年宁波市鄞州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8 观测推动城市气象发展——第六届城市气象论坛论文集[C];2017年
19 张曼玉;王泓;杨元建;石涛;李煜斌;高志球;;近五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表高温热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1 卫星气象与生态遥感[C];2018年
20 牟雪洁;赵昕奕;;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戴晓燕;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征;重庆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周玄德;新疆典型城市不透水面及其地表温度的分形研究[D];新疆大学;2018年
4 于真;四川省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评价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5 曾玲琳;作物物候期遥感监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6 韩晓静;云下地表温度被动微波遥感反演算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7 庄元;半干旱区城市地表覆盖时空特征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8 刘佳;利用钻孔温度梯度重建过去地表温度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王康宏;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尘卷风的观测及精细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0 张广宇;基于TM数据的吉林西部轻度盐碱地带地表温度、湿度及地气间热交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1 蒋明卓;基于遥感的沈阳中心区热环境综合分析及规划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12 聂芹;上海市城市不透水面及其热环境效应的分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3 武彩燕;蓝色和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地表温度的综合自然缓解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4 赵选;西安城市热环境效应及绿地缓解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
15 蔡国印;基于MODIS数据的地表温度、热惯量反演研究及其在土壤水分、地气间热交换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16 张寅玲;露天矿区遥感监测及复垦区生态效应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7 吴文渊;从热红外遥感获取断裂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8 杨健;荧光激光雷达及其对农作物氮胁迫定量监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19 黄立文;武汉及城市圈热环境时空精细遥感分析[D];武汉大学;2017年
20 张金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热环境的遥感探测及时空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涵棋;基于遥感天津地区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骏飞;西(安)咸(阳)新区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及其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杨敏;地表温度降尺度时空融合方法对比及其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4 严毅博;基于重构遥感数据的中国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1年
5 王丽平;地表温度时空分析及植树造林对地表温度的影响[D];山西大学;2021年
6 陈婷婷;基于MODIS数据的山东省地表温度长期趋势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21年
7 贾颖芳;融合NPP-VIIRS与Landsat- 8热红外数据的城市地表温度降尺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潘雪萍;额济纳绿洲地表温度及冷岛效应景观时空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9 张岐岳;基于RS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地表温度与遥感指数相关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10 忽晨琛;地表温度对不同建设用地类型特征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11 黄晶晶;2003~2017年江浙沪地表温度重建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12 李婧;基于形态要素的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13 樊欣宇;辽宁省PM2.5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14 周涛;成都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的分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15 周旻悦;LAI重建及其对高分辨率HRCLDAS/CLM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模拟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6 黄元;基于改进CA-Markov模型的城市热力景观预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
17 沈程程;中国地区HIRS地表温度产品的适用性及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18 王冰;基于热红外遥感的云南松虫害预警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19 毛鹏磊;郑州市三维扩张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0 臧琳;基于红外异常的发震信号识别与危险性评估[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吴婷;一场暑气灼人的高温“持久战”[N];中国气象报;2017年
2 李庚军 朱俊 特约记者 杨吉祥;3号哨,地表温度52℃[N];人民武警报;2017年
3 记者 柴野;德国地表温度高达摄氏50度[N];光明日报;2013年
4 采访人 本报通讯员 秦振 卓静;世园绿岛贡献率达2.4%[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郜晋亮;每个农技员心里都有张“明白纸”[N];农民日报;2013年
6 通讯员 方向 林雯 本报记者 陶韬;100年来,全球地表温度上升约1℃[N];江苏科技报;2021年
7 华凌;种植特定农作物可降地表温度[N];科技日报;2009年
8 实习生 幸倩;柏油路温度高达65℃[N];北京日报;2010年
9 王子安 孟庆岩;在太空给我国城市群测“体温”[N];北京日报;2021年
10 记者 杨舒;2015年或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N];光明日报;2015年
11 ;稷山全力解决灾民生产生活困难[N];运城日报;2007年
12 记者 张星宇;昆明乡村“厕”记[N];昆明日报;2021年
13 记者 王心见;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N];科技日报;2016年
14 本报记者 李海明 本报通讯员 沈宫轩;热浪滚滚,江苏10万民警一线坚守[N];江苏法制报;2010年
15 记者 何俊;武汉石化安全功臣获重奖[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6 通讯员 李晓忠裘学青;开发区新居民子女的快乐暑期[N];嘉兴日报;2008年
17 本报记者 孟祥林 通讯员 杨子昂 黄海 尹久红 黄宝杏;烈日下,凤凰花更鲜艳[N];中国冶金报;2019年
18 本报记者 胡安东;老天变脸呼唤商业预测学快出台[N];中国商报;2002年
19 南方日报记者 黄祖健;穗企“最热党支部”经受“火炉”“烤验”[N];南方日报;2016年
20 本报通讯员 曾居仁;在城镇化进程中拥抱自然[N];中国气象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