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难题及对策机制分析

李红利  
【摘要】: 环境规制直接关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域性特征比较明显,同时,环境问题所特有的区域性和跨区域性,使得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还没有完全消除,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中遇到了诸多难题。例如:在发展地区经济与环境保护上,在跨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的环境合作中,以及中央与地方在环境规制中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不仅要求地方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转变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还要求地方政府从制度机制上进行规范和约束: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在环境规制中的权力与责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建立跨区域的环境合作机制;鼓励公众的环境参与,实现政府与公众对环境的合作治理;把绿色GDP纳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绩考核机制等等。 本文从当前中国环境状况的客观实际出发,以政府环境规制为理论视角,同时借鉴制度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借助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难题进行了微观(地区内部)、中观(跨地区之间)和宏观(中央与地方之间)三个层次的剖析,并提出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机制构建的政策性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正是对当前中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回应。本文试图通过对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规制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难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环境治理理念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从这一点上来讲,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宗旨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对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及其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主要对政府规制和环境规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和公共利益是政府规制的主要理论依据;而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环境产权的模糊性、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国家干预的强制性则是政府环境规制的主要依据。环境规制一般采用经济手段、强制手段、技术手段和信息手段。 第三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中的特殊作用,并把日本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由于地方政府规制的二重性、局部性、服务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使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中发挥了主体性和灵活性的特殊作用。日本地方政府在几十年防止公害的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的研究能够对中国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第四章对中国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定位。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府环境规制的历史演变;其次介绍了中国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制度和体制结构;最后,对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分析。 第五章重点研究和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中的一些现实难题,并用实际案例对这些难题进行剖析。首先从地区内部的微观层面分析了发展地区经济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之间存在的矛盾。这里的矛盾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失灵带来的发展困境,以及在环保与发展问题上地方私益与全社会公益之间的矛盾。其次,从地区之间的中观层面研究了跨区域地方政府环境合作中的难题。这些难题主要包括如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如何明确跨地区环境管理权限、如何完善跨地区环境合作的法律制度等;最后从中央与地方的宏观层面阐释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中的冲突及其博弈。博弈的结果是达到均衡,但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零和”,如何使“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实现制度创新,是中国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第六章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机制构建。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走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发展之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政府;其次,要明确权力和责任,构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第三,要规范地方政府间的无序竞争,建立地方政府跨区域环境合作机制;第四,要以绿色GDP为核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第五,要积极鼓励公众环境参与,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合作治理。 最后,在结束语部分,论文对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难题及其对策机制进行了总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晓伟;;从污染事故频发透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行为——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2 ;中国环保知行两重天[J];小康;2009年06期
3 易志斌;;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失灵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以跨界水污染为例[J];城市问题;2010年01期
4 孙晓伟;;基于环境规制视阈的企业环境责任缺失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7期
5 黄民礼;;中国环境规制方式及其执行效率考察[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赵静;段志辉;;生态旅游引发的环境问题——静态法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7 赵玉焕;;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0年02期
8 周仕凭;;环保书记侯宜中的困惑[J];环境教育;2010年12期
9 张晓明;;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规制问题——以辽宁省大石桥市为例[J];消费导刊;2006年12期
10 雷晶;;浅谈我国对跨国公司的环境规制[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11 夏艳清;;环境规制及其对产业变迁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13期
12 吴晔;;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完善[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21期
13 苏茜;陈璇;;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2009年01期
14 郎朗;;外媒放言:中国环境仍在恶化[J];世界博览;2011年01期
15 郭庆;;中小企业环境规制的困境与对策[J];东岳论丛;2007年02期
16 张秋明;;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J];国土资源情报;2007年05期
17 杜琼;梁萍;;环境污染的化解与政府环境规制的改进[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18 陈燕;;有限的环境抗争——从环境建构主义视角出发[J];法制与社会;2010年31期
19 许松涛;肖序;;环境规制降低了重污染行业的投资效率吗?[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3期
20 肖怡;;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教育;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建华;游高端;;地方政府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依赖与创新[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毅;岳平荣;;生态化产业结构法律制度构建缘由——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路径探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3 赵永茂;;都会治理之建构——台湾地区地方政府与政治改造方向分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漆亮亮;;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以厦门市为例[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5 唐晓英;;略论地方政府实行大部制的难点及解决路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辉;钱花花;;广佛同城化建设中的地方政府间合作[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奇星;;强化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对策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8 王国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9 周向红;王仁元;;地方政府在推动双向转诊的作用和路径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董幼鸿;;关于地方政府激发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原动力的若干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利;中国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难题及对策机制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海婧;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互动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3 孙晓伟;企业环境责任缺失:成因及治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肖桂义;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6 罗永仕;生态安全的现代性解构及其重建[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李新英;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任赟;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金慧华;世界银行环境政策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0 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婷婷;产业集群区域政府环境规制矛盾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郑需勇;农村环境问题中的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利;和谐社会中地方政府环保职能转变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陈敏;我国区域环境保护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孙冬梅;农村生态环境与地方政府行为的选择性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丽洁;环境—社会的负“相变”[D];复旦大学;2009年
7 陈照东;论行政改革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创新[D];苏州大学;2004年
8 陆琪琪;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吴振宇;当代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钟小容;重庆市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马非;环保监管应打破职能分割[N];消费日报;2008年
2 记者 红菱;环保总局将升格为环保部[N];民营经济报;2008年
3 康新贞;必须跳出环保来抓环保[N];光华时报;2006年
4 孙秀艳;每次环评都是一场博弈[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孙秀艳;潘岳:每次“环评风暴”都是一场博弈[N];人民日报;2007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预测课题组;遏制地方“污染冲动”须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邓建胜;“软柿子”终成“硬杠杠”[N];江苏经济报;2007年
8 杨艺;环境危机无法忽视 违法责任加大处罚[N];消费日报;2008年
9 张楠;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为何迟报?[N];中国环境报;2010年
10 本报评论员;尊重民意 关怀民生[N];中国环境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