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

李先军  
【摘要】: 表扬在当今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我国许多教育学著作提倡在道德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同时受“道德银行”的影响,一些中小学利用“美德储蓄”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表扬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年幼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某些成效;它也是对以往教育中体罚或惩罚盛行的反动;它还能活跃师生关系。然而,表扬却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相反还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它可能会导致学生将表扬视为行为的目的,而将道德修炼抛之脑后;导致道德作秀,出现伪善的人格;导致学生对表扬的依赖;或者缺少独立人格;等等。 当代道德教育中表扬的流行,是对表扬在道德教育中作用的误解。表扬主要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教师通过表扬对学生的预期行为实行控制。即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时,才能获得教师的这种肯定性评价。这种控制可能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知识的掌握、以及纪律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矫正年幼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甚至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控制在道德教育中是无效的。 将表扬用作一种道德教育方法,是与道德的本质相悖的。从道德的本质来看,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的一种自觉自愿自主的活动。评价一种行为是否为道德行为,不仅要看它是否是出于行为主体自由的选择,而且还必须考察主体行为的动机。表扬可看作是对教师所期望的学生行为的一种回报,但道德品质不依靠回报养成,因为道德回报是一种事后的回报,而且回报训练的是一种他律的道德。从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来看,道德教育应使学生达到自律。自律的道德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责任感,而不是让他们在乎外界的表扬如何。将表扬视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还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表扬会影响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阻碍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因此,表扬作为一种外部强化手段,并不能在道德教育中起到作用,如果以它为主,就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摒弃外部的控制手段,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采取合作、对话的教育方式,使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与现代的道德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俊和;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2年20期
2 卢楠楠;;浅析制度德育[J];法制与社会;2006年19期
3 徐继红;;浅析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2009年11期
4 郑传芳,潘玉腾;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异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高雅珍;;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03期
6 李晓远;;幼儿园德育策略刍议[J];内蒙古教育;2008年12期
7 徐卫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魏兴玲;;同情伦理谱系影响下的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03期
9 廖莉珍;;道德叙事:一种有效的小学课堂道德教育方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1期
10 孙悦;;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叙事[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2期
11 吴高平;黄伟平;;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探寻——以江西省为例[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2 秦初生;;试析社会转型期道德冲突研究的必要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3 王之佐;中小学要上法律课[J];安徽教育;1979年11期
14 ;群策群力办教育 勤工俭学育新人——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校舍维修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J];四川教育;1982年12期
15 白耀武;;吉林省召开中小学法律常识课经验交流会[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4年11期
16 郑际平;;全面检查中小学教学质量——我省中小学毕业会考即将举行[J];湖南教育;1984年04期
17 何祥路;;湖南永州市中小学收费中存在的问题[J];价格月刊;1986年06期
18 汪凤雄;;我省将开展第二批特级教师评选工作[J];四川教育;1987年Z1期
19 张涛;;对本市中小学开展田径运动情况的调查[J];体育科研;1987年05期
20 汪潜;;中小学设年级田径记录好[J];体育师友;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抓两个延伸 不断深化影视教育[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2 陈之华;;浅谈乡镇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发展思路[A];新世纪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智;;当前兰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吕海平;彭蜀晋;杨晓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60年简析[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明烨;;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6 章勤善;郑海波;赵建山;;江西省鄱阳县县城中小学常见病调查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7 翟静丽;;我国中小学变革的成本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惠瑾;陈平水;;山西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郭红霞;;建国初期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刘晓明;;浅议中小学对未成年学生负有监护职责[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军;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6 张艳莉;建立一条龙英语测试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9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10 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波;中小学学校价值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卢笛;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类型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3 方成;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蒋又兰;英国威尔士中小学的双语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5 裴春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美;二战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欧斯玛尼·张;中小学学校品牌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庞威;美国中小学增值性教师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胡桔;中小学教育城域网的应用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淑萍;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俞路石;安徽暗访中小学违规办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胡丽霞;我市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基本完成[N];天水日报;2009年
3 记者 武俊鹏;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遍地开花[N];山西日报;2009年
4 记者 冯舒玲;我区确定中小学新建校舍标准[N];宁夏日报;2008年
5 记者 徐光明;江西中小学推行校方责任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记者 崔晓玲;政府决心3年除险[N];昆明日报;2008年
7 记者 叶春 通讯员 彭志新;麒麟区 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攻坚战[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8 本报通讯员;下决心解决中小学危房改造问题[N];云南日报;2008年
9 周成军 蒋侠 本报记者 余昌旭;遵义石板镇中小学在省内 率先实施“厕所+沼气池+改灶”试点[N];贵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 李坚;年年“禁止补课”的无奈[N];东莞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