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决策的有限理性
【摘要】:
长期以来,人类理性被视为物种进化的巨大成就,理性被作为人和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用理性假设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自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nt·Simon)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并建立了有限理性模型之后,有限理性理论以其强大的现实解释力逐渐替代完全理性理论成为理论主流。
有限理性是人的天生决策趋势,有进化的适应性意义,但是当今的经济行为已经超越了古时候的生存环境和要求,因此,今天的经济学专业学习实际上是在培养人的符合经验规律的理性决策习惯。本文即要考察,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在决策中是否会较少受有限理性的束缚,体现出更多符合经济学规律的决策趋向。
本研究的实验采用卡尼曼的经典实验范式,以及用黄凌的硕士论文《归因风格及情绪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中的问卷《商品购买决策问卷》,对经济学专业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决策趋势的考查,并采用逻辑斯蒂回归和因子分析等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学生和没有经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学生相比,在进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时显示出不同的特征,表现为更接近“理性人”的假设,显得更为理智。特别要强调的是,能够激发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指导语对理性决策有促进作用,和非激发性指导语相比,能够激发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指导使得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为理性的决策特征,更少受“有限理性”的束缚。
基于这些结论,本文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