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基酚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免疫毒性及雌激素效应研究
【摘要】: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河蟹,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随养殖规模的扩大,中华绒螯蟹病害也随之加剧,给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自身的免疫能力下降、病原体增加以及其生存水环境污染是导致河蟹疾病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中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甲壳动物机体抗病能力同时也导致病原生物的大量繁殖。
对甲壳动物来说,水体污染物引起的环境压力是其免疫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甲壳动物机体变化或患病率的上升可以作为环境压力的标志。目前对中华绒螯蟹的环境胁迫研究主要集中在氨氮,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等环境因子方面,有关壬基酚(NP)等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对河蟹的毒性作用的研究未见报道。NP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性质稳定的,并且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污染物。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加剧,我国长江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发现了NP的存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NP可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作用:包括对内分泌、生殖和发育、致癌、免疫等方面。中华绒螯蟹的生存环境也受到NP的威胁,因此,有必要探索NP对水产养殖虾蟹类的胁迫效应,为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借助免疫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对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测定,对血细胞密度(THC)、酚氧化酶激活系统(proPO、PPAF)、抗菌肽(crustin)、抗氧化酶系统(SOD、CAT、GPX)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卵黄蛋白原(VTG)的变化的检测,分别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检测腹腔注射NP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毒性及雌激素效应,为NP对中华绒螯蟹作用的研究丰富资料。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NP暴露10d后,中华绒螯蟹总血淋巴细胞THC密度下降,且与NP的剂量(10mk/kg~1000mg/kg)呈反比线性关系。在本实验的中剂量300mg/kgNP进行的时间效应实验中,中华绒螯蟹THC密度在腹腔注射暴露后的3d内呈下降;暴露6d后,血细胞数回升,此后血细胞数呈现明显的回升,并在第14d接近对照组。
2、较低剂量(≤100mg/kg)NP可提高中华绒螯蟹血细胞ProPO和PPAF基因的表达量,但是高于此浓度时,诱导效应反而下降。NP对中华绒螯蟹ProPO和PPAF基因表达的诱导具有时间效应,注射后6d内表达量一路上调,其后回落。
3、低剂量的NP同样可以使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抗菌肽甲壳素crustin mRNA表达的上调。经低剂量NP预暴露1d的中华绒螯蟹,感染嗜水汽单胞菌时血淋巴细胞中crustin的表达量远高于未预暴露组,但是NP暴露14d后的个体,受细菌感染时血淋巴细胞中crustin的表达量低于未感染组,显示出短时间免疫应激效应。
4、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GPX对NP暴露的感应灵敏。最低剂量(10mg/kg)的NP即可诱导酶活性的升高,并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NP对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酶类的作用是双向的,即较低剂量的NP暴露可以显著提高酶的活性,并诱导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而较高剂量组暴露反而使得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表现为抑制效应。此外,NP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有时间变化过程,即呈现先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5、NP对中华绒螯蟹也有雌激素效应。不仅可提高雌蟹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可诱导雄性中华绒螯蟹肝胰腺VTG基因的表达。10mg/kg剂量组NP暴露就检测到了VTG基因的表达量的升高,500mg/kg表达量达到最大值。
综合分析各项实验结果可知,低剂量的NP可刺激中华绒螯蟹产生免疫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随NP在体内的代谢消除而减弱,并会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能力产生一定的负效应。高浓度的NP,通过减少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影响免疫功能。与高等脊椎动物的反应相似,NP对中华绒螯蟹也有雌激素效应。
|
|
|
|
1 |
白国福,邢殿楼,李华;中华绒螯蟹大面积半精养高产试验[J];水产科学;1999年03期 |
2 |
许立成;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0年14期 |
3 |
徐海圣,徐步进;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02年02期 |
4 |
堵南山;中华绒螯蟹 在欧州[J];水产科技情报;2003年01期 |
5 |
何声灿;稻田示范养殖中华绒螯蟹及罗氏沼虾[J];云南农业;2003年01期 |
6 |
王宇庭,高天翔,史为良,郑有刚,赵睿;“有序样品的Fisher聚类”对中华绒螯蟹渔获物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7 |
堵南山,赖伟,薛鲁征;中华绒螯蟹染色体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6年03期 |
8 |
徐隆广;黄荣耀;;汉寿县首次采用简易设备人工繁殖中华绒螯蟹成功[J];内陆水产;1987年05期 |
9 |
邢殿楼,李华,宁甲昱,白国福,车琳萍,高清;中华绒螯蟹高密度育苗水质及调控方法探讨[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0 |
任维美;中华绒螯蟹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J];饲料与畜牧;1999年05期 |
11 |
马长艳,周开亚,郭豫杰,王义权,赵乃刚,汪朝晖;中华绒螯蟹卵巢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J];动物学研究;2003年01期 |
12 |
宋霞,周开亚,马长艳;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MIH1)基因的cDNA片段克隆和Northern印迹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3年05期 |
13 |
吕富,潘鲁青,任加云;中华绒螯蟹鳃上皮Na~+-K~+-ATPase性质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4年03期 |
14 |
李槿年,李玉英,胡守奎,李琳,方兵,余为一,张晓华;中华绒螯蟹腹水病病原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5年03期 |
15 |
施正学;朱俊杰;;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6年04期 |
16 |
;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J];内陆水产;2006年10期 |
17 |
;河蟹[J];水产科学;1993年02期 |
18 |
林乃铭;网箱培育中华绒螯蟹苗试验[J];科学养鱼;1995年03期 |
19 |
李晨虹,王成辉,李思发;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早期判别[J];水产科技情报;1998年02期 |
20 |
徐欣,吕晓民,孙丽敏;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感染途径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