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朔的怀旧
【摘要】:
自八十年代登上文坛开始,王朔一直就是舆论焦点。无论是早期以顽主形象崭露头角,还是随后以编剧身份涉足影视,抑或是近年来品评文化臧否名人,甚至研读翻译佛经,他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了大众的视线。作为文学文化现象的王朔写作,经常在“痞子写作”、“反乌托邦”包括“商业文化”的范畴下进行讨论,本文则试图以王朔的小说为基础,结合部分由其小说改编的电影,选取“怀旧”这一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同时与其本人的怀旧情绪进行互文解读,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王朔及其写作,通过建立“王朔”和“怀旧”之间的联系,建构起王朔的怀旧体系,既回应了八九十年代对王朔的评价,也解释了新世纪中王朔的写作瓶颈与随后的写作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将怀旧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加以阐发。
引言部分介绍王朔出现之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坛状况,列举针对其小说人物及语言的主要研究成果,结合王朔的写作历程,通过对比总结,简要说明其怀旧存在的合理性及本文所要采取的分析路径,另外,通过对“怀旧”一词进行理论阐释,试图更有效地建构王朔和怀旧之间的关联。
第一章主要针对王朔早期包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在内的一系列作品,以其笔下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顽主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展现他们叛逆性格与顽主生活的同时,揭示他们在新型社会中适应不良、力图用实际行动创造规则而不得的生存经验,以及隐藏在顽劣面具背后的失落面孔,并对作为文本策略的语言进行分析,从而共同发掘出其早期作品中初露端倪的怀旧情绪。
第二章以《动物凶猛》、《看上去很美》为主,结合由其改编而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全面分析王朔作品中的少年怀旧体系。重点从物理空间、情感结构及叙事方式的三个层面来论述怀旧体系的建构。以家庭、大院、学校为三个主要生活场所,突出特殊年代里三者对少年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并着重强调特权阶层的青春期体验,从充满优越感与英雄气概的性格气质,到自寻快乐的日常生活,以及由异性带来的心理变化与成长。与此同时,小说的叙述策略也建构起了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匹配的叙述体系,以矛盾、颠覆、虚构等不可靠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回忆的暧昧与真实的匮乏,为怀旧提供了显现的可能。最后,通过比较王朔的小说叙述策略与几位同时代作家,说明王朔的写作在风格上也有一种怀旧指向。
第三章讨论在现代性的社会语境下,通过对现代性下主体怀旧的原因及心理状态的探询,结合王朔童年的创伤性体验与个人化的回忆写作,将怀旧这一命题深化,从身份认同到集体记忆,由个人书写拓展到社会维度。并把王朔的怀旧书写纳入到文化史的框架中加以讨论,证明其与寻根文学分享了相似心理根源。
结语部分在总结王朔怀旧情绪的同时,将其归结为一种暂时的缓解主体焦虑的策略,尽管无法根本解决心理困境,但在当下社会中,怀旧依然具备不容小视的生产性力量。其未来依然充满无法预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