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气体放电实验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气体放电实验,以及关于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直接导致了物理学的三大发现,进而引起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和一系列新学科、新技术的诞生。这段历史在整个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期来倍受关注,论著颇丰。
本文再写这个题目,是鉴于先前的研究大都注重概念分析,而在仪器的考察方面略嫌粗糙。物理学毕竟是经验科学,必须用仪器来做实验,不深入考察仪器,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发展。有见于此,本文将从仪器沿革的角度,重新考察这段历史。
全文共四章。第一章回顾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气体放电实验和高真空度放电管的发明。第二章考察1895年左右物理实验室中的主要仪器以及阴极射线研究的现状。第三章剖析物理学革命在世纪之交的实验室背景下发生的必然性。第四章讨论阴极射线研究的技术产物CRT、PDP等的发明及其社会影响。
本文完成的第一个论证是,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物理是由仪器而定的,仪器到哪里,物理就到哪里。”
本文完成的第二个论证是,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气体放电实验以及关于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直接导致了物理学的三大发现,进而引起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其在整个科学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最后我们指出,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气体放电实验,除了基础研究意义上的重要性以外,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应用成果,如霓虹灯、电子管、CRT、PDP等副产品。这样多产的实验研究项目,在整个科学史上实属罕见,值得科学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
|
|
1 |
凌一鸣;;低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击穿特性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6年11期 |
2 |
任丽苗;徐金阳;;基于放电球隙的气体放电实验系统[J];成功(教育);2009年12期 |
3 |
方锦清;气体放电中的二维等离子体鞘层理论[J];科学通报;1981年04期 |
4 |
杨文明,周红,陈民溥,赵铁松;脉冲气体放电管特性测量实验[J];物理实验;2005年02期 |
5 |
董丽芳;刘富成;李树锋;刘峰;刘书华;;气体成分对等离子体斑图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6 |
张洪志;崔海峰;姚斌;;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特性测量I-V曲线不对称性的研究[J];物理实验;2006年07期 |
7 |
陈珂;梁亚红;竹涛;;粒状电介质形态对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
8 |
黄飚;TEACO_2激光器比脉冲输出能量与预电离电子密度间的关系[J];光电子.激光;1992年03期 |
9 |
胡希伟;气体放电击穿过程的物理和数值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4年01期 |
10 |
尹增谦,毛志国,董丽芳,贺亚峰;气体放电中电子碰撞散射角的抽样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1 |
侯清润,茅卫红,陈宜保;气体放电实验与帕邢定律[J];物理实验;2004年01期 |
12 |
张芝涛;韩凤;童磊;李静;;气体放电/高效混溶协同制取·OH的pH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3 |
李艳娇;;变电站电晕放电现象浅析[J];科技资讯;2009年05期 |
14 |
李永东;王洪广;刘纯亮;周岩;刘美琴;;一种补偿时间步长限制的粒子模拟-蒙特卡罗碰撞模型[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11期 |
15 |
程永喜;董有尔;;基于Matlab实现纳秒脉冲气体放电波形的分析与处理[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6 |
归振兴,张顺怡,沈桂荣,王润文;用光电流光谱技术实时测量CO(或CO_2)气体放电中的生成物CO_2(CO)的浓度[J];量子电子学报;1986年04期 |
17 |
王大伦,张信威,励义俊,刘丽鹃,傅依备;气体放电中的阴极X射线[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0年S1期 |
18 |
邵涛;孙广生;严萍;谷琛;张适昌;;纳秒脉冲下高能量快电子逃逸过程的计算[J];物理学报;2006年11期 |
19 |
傅鑫;王悦;栗保明;;大气压下低温表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实验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20 |
钟承尧;李振琼;;一种电工实验电路的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