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6、17世纪英格兰酒馆对近代早期世俗戏剧的影响
【摘要】:
本文以历史视角阐述16、17世纪,英格兰酒馆在迎来它的黄金时代时怎样发挥推动世俗戏剧发展的功能,并最终促进其走向辉煌的过程。在宗教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啤酒酿造技术的改进和国内交通条件的改善,酒馆数量迅速增多遍布各地,不仅充当商旅的客栈,还取代了教堂成为当地平民的主要社交场所和文化娱乐中心,戏剧、音乐等活动均在此频繁上演。与此同时,由于宗教戏剧消亡,世俗戏剧在16世纪应运而生,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和贵族的庇护和支持下职业演员和剧团开始出现,因剧作贴近生活台词通俗易懂而得到平民欢迎,酒馆既成为上演剧目的理想场所,还是孕育演员与剧作家的摇篮,培养出了大批热衷欣赏世俗戏剧的平民观众。全文从戏剧发展所必需的几个关键要素——演出场所,演员,剧作家,观众群切入,共分四章内容,用相关史实论证酒馆在这几个方面为世俗戏剧提供的帮助。
第一章介绍了酒馆的繁盛与世俗戏剧的产生,阐明近代早期英格兰酒馆繁盛的原因和各地酒馆数量迅速增长的情况,接着在第二节中描述了世俗戏剧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和贵族对戏剧的支持是戏剧得以发展的前提,随着资产阶级与下层平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戏剧拥有了一批有才华的剧作家和足够的演出市场,得到发展良机。
第二章主要从演出场所这个角度探讨酒馆对戏剧的推动,首先分析酒馆成为戏剧理想演出场所的原因,然后以当时英格兰的经济文化中心伦敦的几个酒馆里戏剧的演出情况为例,论证了世俗戏剧在酒馆里上演的合理性,第二节重点关注酒馆老板们对世俗戏剧的影响,以詹姆斯·伯比奇、菲利普·亨斯洛为例,他们担任剧团管家、经纪人、剧本管理者,采取商业化的运营手段为剧团争取到更多演出机会,使演出市场不断扩大,令剧团免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提高演出质量。第三节讲16世纪后期依靠酒馆老板的投资,英格兰第一批剧场在伦敦诞生,但因遭到市政官员与清教徒的反对与敌视,剧场总是被迫关闭,存在时间较短,演出最终依然只能回到酒馆。
第三章探讨演员与剧作家同酒馆的关系,首先介绍职业演员在英格兰的出现,他们从酒馆里的乐师、杂耍艺人身上学到不少音乐、表演技能,增强了艺术修为,酒馆里的有些杂耍艺人还演变为戏剧中的丑角演员。第二节以马洛等几个出身平民、常出入酒馆的著名剧作家为例,分析了长期的酒馆生活对他们创作的影响,酒馆里各色人物常成为他们笔下的角色原型,剧作家在这里获取创作灵感,向平民学习幽默的语言。第三节论述剧团在排戏、巡回演出的过程中得到酒馆老板提供的各种帮助,从而揭示酒馆对于演员和剧作家的重要性。
第四章从世俗戏剧的观众群这一点切入,宗教戏剧消亡后酒馆中的顾客渴望观看到更贴近生活、轻松幽默、剧情曲折的剧目,世俗戏剧的出现符合他们的需求,许多平民甚至贵族都走进酒馆成为戏剧爱好者,这些忠实观众不仅为看戏花费金钱,还帮助剧团克服被市政管理者和清教徒压迫的困境,不少人投身剧团成为演员,令剧团规模逐渐扩大,酒馆成为戏剧界的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