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中思政课师生关系研究

苏莹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础且十分重要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历来被很多国内外研究者指出对各科教学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而思政课的课程特征以及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师生关系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适宜的师生关系的确立能够对高中思政教学产生更为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的师生关系研究,依托于具体学科背景的比较少,针对高中思政课的更是匮乏。没有基于学科背景的师生关系研究,由于学科特点针对性不强,容易使其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受到影响。 因此,本文就高中思政课师生关系研究为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着重讨论了目前主要的几种师生关系类型的现状、特点及其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宜高中思政课的师生关系类型并提出构建策略。本文的行文脉络是:第一,对国内外师生关系观点、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课堂效果影响要素研究进行综述,打好研究的理论铺垫。第二,探讨了目前高中思政课中主要存在的三种师生关系类型——教师至上型师生关系、学生至上型师生关系和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它们各自存在的现状、特点及其表现。第三,综合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的情况,结合高中思政课特点,同时通过三种师生关系在高中思政课中影响的比对,进一步对高中思政课中建立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第四,指出本文观点,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更为适宜高中思政课,并提出高中思政课中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通过教师至上型师生关系、学生至上型师生关系和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分析以及高中思政课中建立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的意义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因其更有利于有效落实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现学生个人成长,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是一种更加适宜高中思政课实施的师生关系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的策略:树立相关的基本理念、注意在教学设计中贴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索体验的方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等。通过这些手段的落实,增加在高中思政课中构建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的可操作性,将平等合作型师生关系的理念与具体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本研究试图寻求和构建适宜的师生关系来帮助高中思政课缓解课堂沉闷、参与度低、教学多维目标难以达成等问题,希望能够以绵薄之力来努力推动高中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现,为新课程的推进,德育任务的完成提供一些想法和策略。希望能够针对高中思政课师生关系的研究,无论数量上还是系统性上的缺乏进行一些的补充,起到抛砖引玉的效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启斌;思政课组织教学技能述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0期
2 杨桂华;;高职思政课的学生定位分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年Z1期
3 ;思政课&大学生[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年03期
4 陈幼华;上好“思政课"应抓好四项工作[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范颖;;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6 覃宁;;关于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思考——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7 姬汝茂;;构建高校思政课评估指标体系之我见[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年04期
8 文学禹;;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虞文清;;论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要求——十七大精神学习的初步体会[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继辉;;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1 赵光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12 刘鲲;;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情景教学模式的创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3期
13 张艳宏;;思政课推行免试制度的理念与实践思考——以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个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8期
14 邹达琴;严煜;;高职生思政课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8期
15 陈雄俊;;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1期
16 范颖;;增强课堂“互动”环节 提高“思政课”实效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7 张志巧;;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高[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8 郑小敏;叶雪梅;李晓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9 杜聚生;岳占新;赵新然;朱群花;;高校思政课的变革轨迹及所面临的问题[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0 田玲;邱娟娟;;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刘原;;思政课: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3 徐鼎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回顾[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王周炎;刘学文;;论信息开放对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楚婷;云南大学学生“思政课”学习态度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2 唐鸿飞;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王银春;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现状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吴太胜;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力系统的校域研究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柴继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激励教学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6 王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7 武晓娜;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政教学探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8 苏莹;高中思政课师生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玲;高中“思政”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如何看待思政课“高满意率”[N];解放日报;2008年
2 记者 丁雷;大工思政课案例教学走在全国前列[N];大连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魏海政;山东大学思政课激发学生钻研热情[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赵宇清;思政课“变脸”赢得“收视率”[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姜泓冰;受追捧的思政课[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屈芳;成长路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N];河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郑骊君;思政课可以如此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万玉凤 柯进 通讯员 粟晓丽;让思政课真正地“动”起来[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院长 教授 宋善文;怎样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特约记者 王新;大学“思政课”今秋有调整[N];阿克苏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