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小学信息科技差异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动用知识的能力与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没有两个学生是一模一样的,他们都是特殊的个体,他们的身上有着发展的共同性,也有巨大的个体差异。信息科技课上,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承认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从思想上尊重并善待每一个学生,利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每个老师的责任与义务。
在研读相关差异性理论文献的前提下,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在小学信息科技课课堂上,进行了近一年的差异教学实践。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获取渠道,学习需求等方面,运用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学生初始信息科技素养水平。并根据差异教学的理论基本主张,针对测查结果,制订教学策略:采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将学生分为四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设不同的学习任务,制订不同的任务达成目标,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针对四种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制订了“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及“优化任务”。鼓励学生层层推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将个别学习、弹性分组与集体授课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与“异质分组”结合完成共同项目,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促进了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经过实践表明:在小学信息科技差异性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广泛提高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质量起到积级作用,能有效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实践研究在小学信息科技差异教学课堂里做了一些探讨,期望能为具有区域性特点的信息科技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