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
【摘要】:以葡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供试菌株,分别采用L-半胱氨酸与二氧化氯气体两种试剂对离体链格孢菌进行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链格孢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形态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测量菌落直径,初步探索两种保鲜剂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后选取适宜浓度试剂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果进行处理,通过观察果实病害、贮藏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究两种试剂对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效果;最后,基于前期试验选取适宜浓度二氧化氯气体和L-半胱氨酸溶液对葡萄进行处理,并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于温度25℃,湿度60%~65%的环境下贮存,通过测定果实贮藏期间质地品质、色泽、营养组分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研究两种保鲜剂对葡萄的保鲜效果,并总结能够有效抑制葡萄交链孢霉腐病且能长时间维持果实品质的最佳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以葡萄链格孢菌为研究对象,分别用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和3000 mg/L几种不同质量浓度的L-半胱氨酸处理离体菌,发现L-半胱氨酸对链格孢菌的芽管伸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800 mg/L L-半胱氨酸抑制效果最好,培养第6 d,菌落生长抑制率达到95.96%。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发现处理组菌丝密集程度很小,菌丝空洞化、发黑变粗、萎缩,而对照组菌丝细长光滑。后选用1600、2000、2400和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进行处理,发现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的果梗腐烂率、落果率及失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果实中MDA的含量也得到了有效抑制,贮藏到15 d,MDA含量仅为41.39 nmol/g。2800 mg/L L-半胱氨酸还能有效保持果实较高的抗氧化性系统,增强果实抵抗病害的能力。综合表明,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能有效抑制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发生及扩展,延缓果实衰老以及腐烂,保持果实优良品质。2、用浓度为1.5、3.0、4.5、6.0、7.5和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分别对离体链格孢菌处理10、20和30min,发现二氧化氯气体能够有效降低链格孢菌的菌落生长、芽管伸长及孢子萌发率,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越好,其中9.0μg/L的二氧化氯气体处理30min时抑制效果最好,菌落生长抑制率达到100%。后选用3.0、6.0和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处理30 min,发现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组贮藏期间能有效抑制葡萄果果梗腐烂率、落果率、失重率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增加,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有效清除果实中的自由基。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组能有效抑制POD、PPO、CAT和SOD活性的降低,贮藏到第10 d,PPO活性值是对照组的1.67倍,POD活性值是对照组的2.10倍,且CAT活性及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表明,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果实30min能有效延缓交链孢霉腐病对葡萄果的损害。3、以“巨峰”葡萄为试材,分别用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密闭熏蒸30 min和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喷洒浸没果实,并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于常温下贮存。研究发现,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在贮藏期间能有效维持果实硬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凝聚性、回复性等质地性能及果实的色泽品质,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贮藏到12 d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04和1.17倍,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且分别是对照组的1.12和1.87倍。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还能有效抑制果实MDA含量的上升及PPO活性的增加,并保持较高的POD活性。实验表明,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处理葡萄,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果实货架期,保持果实质地品质、营养组分及生理生化品质,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商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