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在个体的人格形成与社会化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婴儿期就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而且是贯穿在整个人生的。但是自我同一性在青年期的发展却有着最为重要的意义。自我同一性形成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扩散成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这也是青年期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人格形成与社会化任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环境日趋开放,青少年接触信息机器的机会增加,从而能更自由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然而,无限多样的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受到许多不良信息的侵蚀。调查发现,青少年亚文化呈现出庸俗化、虚拟化、以及追随流行等倾向。这种倾向使得青少年更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而同一性危机的多发与持续对青少年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关注信息时代青少年的亚文化状态,研究信息时代下青少年同一性形成问题,努力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德育体系。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青少年使用信息机器现状的把握,揭示了信息时代青少年亚文化的特点与问题,这是信息时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问题产生的环境。第二部分分析了信息时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机理,主要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考察,社会价值观变动以及信息时代的特点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论述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在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上的课题,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对于学校教育如何促使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进行了思考,并且尝试设计了三个以信息时代所面临的课题为中心的学际综合学习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