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

张秀娟  
【摘要】: 本论文是对当下学术界关于后现代文化断裂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论文以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的互动影响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中国新时期以来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和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现状,考察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缘由和嬗变的轨迹。论文使用关键词研究、文本细读、跨学科综合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追溯断裂性问题的发展线索,挖掘出断裂性问题和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共通之处。论文认为断裂性问题为新历史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批评视角;新历史主义则从话语层面对断裂性问题加以深化,并将之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和质疑。这对于中国学界无疑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论文包括导论、主体、余论三个部分。 导论部分以学术史回顾的方式重点考察了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旅程。从接受的特点作出时间上的划分,对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此同时对中西方理论界对断裂问题的研究也作了详细的评述。除此之外,又围绕着断裂性问题从目前学界未系统论述的三个方面即复杂性理论的启示、大写历史的终结、基于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历史转向对新历史主义的生成语境进行分析。 主体从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断裂性问题和新历史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相遇和契合。以客观的视角并结合西方文论发展的轨迹论述了研究断裂性问题和新历史主义互动关系的合理性;第二部分重点从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的维度研究新历史主义的断裂思想。首先论述了断裂思想对于文学要素的渗透,认为新历史主义对主体、文本、读者等各要素的认识上贯穿着断裂思想,并从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中具体分析了新历史主义的断裂批评模式;其次,从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新历史主义的断裂思想,从新历史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阐述和创新论述了断裂性问题的复杂性;最后,通过考察新历史主义的断裂史观,论述了新历史主义独特的理论素质;第三部分主要通过新历史主义的断裂思想对重写文学史思潮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对重写文学史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此外谈及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提出要以新历史主义断裂思想的精神内核来重新审视这一文学现象。 余论分析了新历史主义的最新境况,指出了这一理论流派存在的危机及希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仲红卫,张进;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观[J];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2 曾耀农;童业富;;论第四代导演及其历史题材作品[J];艺术广角;2009年02期
3 赵梦颖;;历史的可阐释性[J];理论与创作;2008年04期
4 赵梦颖;;历史的可阐释性[J];文艺评论;2009年02期
5 周显波;;先锋小说的历史观新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赵静蓉;颠覆和抑制——论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意义[J];文艺评论;2002年01期
7 赵洪娟;孙志祥;;论新历史主义之“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胡鹏;;论新历史主义与文化唯物主义之差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6期
9 陶汝崇;;关于新历史主义与新历史小说[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10 刘萍;;历史与文本——论新历史主义文论的历史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1 毛崇杰;钱竞;;论新历史主义——西方80年代崛起的一种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J];学术月刊;1992年11期
12 谈瀛洲;新历史主义莎评之新[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4期
13 高文惠;;J.M.库切与历史权威的对抗[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7期
14 朱安玉;论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J];当代文坛;1993年02期
15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J];文史哲;2001年05期
16 陈娇华;新历史主义与武则天题材小说创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17 郭月莲;;论《英雄》与新历史主义[J];电影文学;2003年04期
18 马缘园;谢龙新;;历史“祛魅”后的社会历史批评[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9 朱冬梅;;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J];阴山学刊;2008年02期
20 张慧敏;;文述与演述——论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J];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7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小波;;语言·族群·意识形态[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德昭;;论意识形态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4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8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业富;历史的另类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丽娟;先锋作家的历史观[D];苏州大学;2010年
3 魏莉莉;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海外华文文学[D];兰州大学;2007年
4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D];山东大学;2006年
6 丁慧;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大街》[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朱姗姗;走下历史神坛的但以理[D];山东大学;2008年
8 张江彩;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荆曼;文学“挪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胡燕;永远历史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良桂;论当代作家的历史观问题[N];文艺报;2006年
2 文玖;史观与正确地认识历史[N];中国审计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屈菡;历史观的表达不可忽略[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日防卫省:拟修改参谋学校历史教育内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易孟醇;毛泽东的历史观论纲[N];光明日报;2003年
6 本报驻京记者杨瑞春;历史观的决胜[N];南方周末;2003年
7 仲言;在历史与想象之间[N];人民日报;2003年
8 木弓;坚持正确的历史观[N];文艺报;2003年
9 魏金先;加强历史观教育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N];伊犁日报(汉);2009年
10 记者 赵新兵 李云路;“文化台独”向青年的历史观“下手”[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