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以西方为摹本的西化过程。语言的欧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文学语言的欧化和政治化最终导致了文学创作质量的普遍下滑。于是,从上个世纪末起,不少学者开始呼唤文言及其传统的回归。以此为基点,论文把翻译质量的下降与汉语欧化和古汉语文学传统的缺失问题联系起来,探讨文言在当代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
在阐述了论文的缘起后,绪论部分还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分析了文言语体和文学翻译的特点。虽然“五四”文言译本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也表明文言在外汉翻译中有一定的缺陷,但并不能因此将其简单抛弃。译者应扬长避短,发挥文言的优势;第三章从理论上论证了在外汉翻译中运用文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常通过语言、文学和文化多层次的比较,以寻求译本与源文本间多方面的对应。比较的空间越大,对应的可选项就越多,译者的语内阐释就更活跃,其主观能动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文言及其文学传统在外汉翻译中的回归,不但将为译者提供更大的比较空间和更多的可选项,而且还可成为抵制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侵蚀和置换的一种手段;第四章对我国翻译家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事实证明,文学翻译中,文言单音词可以灵活地构词成句,再现作者的各种修辞手段,使源文本的文学艺术性得以传递;译者不但能利用文言的历史性再现源文本的时代性,还可运用文言移译源文本风格、作者的风格、作品中人物语言风格等;源文本内在的互文关系和文化关系等也可以借助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来表现。
论文把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翻译的内部研究与翻译的外部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了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和文化学范式等多种研究范式的优势。结果表明:虽然在外汉翻译中不能以文言替代现代汉语,但不可否认文言依然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文言的运用不但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忠实地传译源文本的内容,再现源文本的艺术特点,确实可以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