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英汉翻译中的衔接

燕守宝  
【摘要】: 翻译是一种语际活动,涉及到语言、文化、译者和翻译目等许多因素。它始于源语言文本的解码,终于将源语言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在此过程中,译者须考虑上述因素来生成满意的译语文本。但不论译者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他所翻译的都不是个别词句,而是语篇。在这种意义上,翻译是基于语篇的活动。在翻译标准中,忠实和通顺是受到普遍接受的两个标准。而衔接对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通顺都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发展,衔接在翻译中的应用得到了更多注意。衔接在源语文本的理解和译语文本的生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衔接学习对翻译实践有重要价值。韩礼德和哈桑认为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种衔接。有些学者对英汉翻译中的词汇和语法衔接进行了研究,但是对结构性衔接研究甚少。翻译策略基于源语和译语的异同对比。根据对翻译、翻译与衔接、衔接手段的分析,作者对比研究了英汉翻译中的衔接,并尝试研究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衔接以及英汉翻译的翻译策略。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燕云;;语篇衔接手段训练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2期
2 雷盛燕;;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作文中衔接手段的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彭小燕;;英汉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2期
4 陈明瑶;邱辉;;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论《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的英译[J];上海翻译;2009年01期
5 黄勤;滕梅;;论认知语境对语篇中话题相关的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6 宋振芹;;故事《男孩与苹果树》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7 谷利红;宋敏;;词汇衔接手段在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0期
8 张晓鹏;;论语篇的隐性连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向勤;语篇连贯和认知篇章[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郭雯;;汉诗英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浅议[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1 臧付伟;;从英汉翻译看语篇连贯[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2 何星;从阅读到写作——交互式阅读模式对英语语篇连贯写作方法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4年06期
13 李逸涵;;图式论与语篇连贯[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年06期
14 刘靖宇;;框架理论对语篇连贯的阐释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5 周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连接词使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4期
16 赵文辉;;英汉词汇衔接对比与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7 夏金玉;;浅议衔接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6期
18 刘靖;蒋长刚;;CP和PP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9 尤宝娜;金朋荪;;论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J];中国电力教育;2005年S3期
20 单军锋;康光明;;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的实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邱天河;;词汇衔接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虹;;语篇衔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连超;;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葛卫红;;汉英照应成分比较及对语篇翻译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林惠珍;;逻辑联系语与四级短文写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洋;;汉语韵律的语篇功能与对外汉语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苏建华;;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语篇的衔接和连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罗贤;宋正国;丁国旺;;汉语语篇中光杆名词的指代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于洋;在搭配中学习科技英语次专业术语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高云;中国英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语篇特征的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周频;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马伟林;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语篇功能的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守宝;英汉翻译中的衔接[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欧阳婷;基于修辞结构理论的大学生英语议论文语篇关系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炳军;作为写作衔接手段的指示词频率与使用模式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皇甫伟;中美大学生论说文语篇连贯和衔接性对比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5 李忠善;语篇连贯的关联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王晓莉;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语篇连贯[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曹路漫;英汉互译中衔接手段和意义的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向阳;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D];浙江大学;2003年
9 孔玮;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对比研究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张卫红;衔接理论在专科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综合业务交换平台实现统一的初衷[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2 记者 孙曦;组合运输 “无缝”衔接[N];首都建设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