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解读
【摘要】:
新千年伊始,生态环境危机四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被过度捕捞,沙漠迅猛扩展,森林急剧减少,淡水极度匮乏,物种加速灭绝。支配人类社会突飞猛进、为所欲为的价值观、世界观已经遭到质疑。继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之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渐渐形成了又一个颠覆性批评派别——生态批评,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受到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生态批评方法可以对任何形式的文学艺术加以透视、加以评判。相应地,通过对文学艺术的生态解读,人们能学习吸收其中的生态意识,指导日常行动,为环保事业增砖添瓦。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生态批评诞生的时代大背景,生态批评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理论根源,以及其中包涵的主要生态主张。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享有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诗人所难以比拟的荣誉。他的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以自然诗居多,其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寓意深刻,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但传统的读者和评论家多能看到其诗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却很少深究两者是怎样的关系,更没有发掘诗歌背后隐藏的诗人的生态意识。事实上,在这样一个生态危机四伏的时代,了解弗罗斯特这样一个影响广泛、拥有相当数量读者群的诗人的生态意识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将尝试对弗罗斯特诗歌中体现的生态意识进行多方位的概括、梳理和论证,并进一步探讨诗人的生态意识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第二部分着重对弗罗斯特的诗作进行生态解读。本文作者认为,弗罗斯特的生态意识可以用以下三点进行概述:1)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2)人类依赖自然;3)有些诗中透露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首先,弗罗斯特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们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At Wood’s Garden”等诗中有清晰的体现。其次,人类是依赖自然而生存的。一方面,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在“Time Out”一诗中,自然如同书籍一般承载着知识和启迪;“Birches”也是弗罗斯特“始于快乐,止于智慧”的创作模式典型例子。另一方面,自然满足了人类精神和心理的需求,若没有自然满足人类对威胁、恐惧、迷失和神秘的需求,那么人类就无法拥有多姿多彩的情感经历和精神生活。“Mending Wall”、“Bonfire”、“For Once, Then Something”都反映了他的这种观点。最后,不可否认,在个别诗中也体现出了弗罗斯特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例如“The Census Taker”和“Our Hold On the Planet”中都带有这种思想倾向。
通过细读,本文作者还发现,弗罗斯特不但在一些诗中为现代人勾勒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另一些诗中还教给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我们应有节制地开发自然,弗罗斯特的代言人在“The Gum Gatherer”中就表明了弗罗斯特的立场。其次,我们应回报自然,“A Tuft of Flower”、“Rose Pogonias”、“West-Running Brook”等诗都具体反映出弗罗斯特回报自然的心意。再次,我们应尽量不干涉自然,“Riders”表现了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遭遇的失败,“Good-By and Keep Cold”则暗示我们对待自然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干涉自然。最后,我们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取而代之的应是生态中心主义,“The Need of Being Versed in Country Things”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自弗罗斯特成名以来,世人对他的研究一直不断,但纵观这些年来国内外的弗罗斯特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生态意识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写作的初衷正是期望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诗人的生态意识,同时还希望文中对弗罗斯特生态意识的概括、梳理和论证能有助于我们对弗罗斯特其人其诗的鉴赏研究,并从中得到启示,能更好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