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解读

张敏  
【摘要】: 新千年伊始,生态环境危机四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被过度捕捞,沙漠迅猛扩展,森林急剧减少,淡水极度匮乏,物种加速灭绝。支配人类社会突飞猛进、为所欲为的价值观、世界观已经遭到质疑。继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之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渐渐形成了又一个颠覆性批评派别——生态批评,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受到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生态批评方法可以对任何形式的文学艺术加以透视、加以评判。相应地,通过对文学艺术的生态解读,人们能学习吸收其中的生态意识,指导日常行动,为环保事业增砖添瓦。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生态批评诞生的时代大背景,生态批评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理论根源,以及其中包涵的主要生态主张。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享有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诗人所难以比拟的荣誉。他的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以自然诗居多,其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寓意深刻,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但传统的读者和评论家多能看到其诗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却很少深究两者是怎样的关系,更没有发掘诗歌背后隐藏的诗人的生态意识。事实上,在这样一个生态危机四伏的时代,了解弗罗斯特这样一个影响广泛、拥有相当数量读者群的诗人的生态意识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将尝试对弗罗斯特诗歌中体现的生态意识进行多方位的概括、梳理和论证,并进一步探讨诗人的生态意识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第二部分着重对弗罗斯特的诗作进行生态解读。本文作者认为,弗罗斯特的生态意识可以用以下三点进行概述:1)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2)人类依赖自然;3)有些诗中透露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首先,弗罗斯特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们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At Wood’s Garden”等诗中有清晰的体现。其次,人类是依赖自然而生存的。一方面,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在“Time Out”一诗中,自然如同书籍一般承载着知识和启迪;“Birches”也是弗罗斯特“始于快乐,止于智慧”的创作模式典型例子。另一方面,自然满足了人类精神和心理的需求,若没有自然满足人类对威胁、恐惧、迷失和神秘的需求,那么人类就无法拥有多姿多彩的情感经历和精神生活。“Mending Wall”、“Bonfire”、“For Once, Then Something”都反映了他的这种观点。最后,不可否认,在个别诗中也体现出了弗罗斯特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例如“The Census Taker”和“Our Hold On the Planet”中都带有这种思想倾向。 通过细读,本文作者还发现,弗罗斯特不但在一些诗中为现代人勾勒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另一些诗中还教给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我们应有节制地开发自然,弗罗斯特的代言人在“The Gum Gatherer”中就表明了弗罗斯特的立场。其次,我们应回报自然,“A Tuft of Flower”、“Rose Pogonias”、“West-Running Brook”等诗都具体反映出弗罗斯特回报自然的心意。再次,我们应尽量不干涉自然,“Riders”表现了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遭遇的失败,“Good-By and Keep Cold”则暗示我们对待自然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干涉自然。最后,我们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取而代之的应是生态中心主义,“The Need of Being Versed in Country Things”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自弗罗斯特成名以来,世人对他的研究一直不断,但纵观这些年来国内外的弗罗斯特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生态意识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写作的初衷正是期望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诗人的生态意识,同时还希望文中对弗罗斯特生态意识的概括、梳理和论证能有助于我们对弗罗斯特其人其诗的鉴赏研究,并从中得到启示,能更好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大自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彤;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诗歌浅析[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迟宝明;;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木意象及生态自然观[J];时代文学(上);2010年06期
3 徐新辉;;生态批评视野中的“一堆木柴”——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一堆木柴》核心意象分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廖飞;;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火与冰》的创作特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赵晓凤;;人与自然的情感相遇——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四首自然诗[J];名作欣赏;2010年27期
6 徐玉凤;耿宁;;走进绿意盎然的世界——济慈诗歌的生态学解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张长辉;;亦正亦邪: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王英;;劳伦斯诗歌中的生态主义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9 周海峰;;叶芝诗歌中的生态性[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秀;;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新英格兰[J];理论界;2006年09期
11 周建新;;论弗罗斯特《雪夜林边驻足》中的语意冲突[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7期
12 李勤;邢彬;;借景抒情 以树明志——小议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树”的意象[J];电影评介;2007年16期
13 孙芳;;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意识[J];作家;2009年08期
14 马菡;;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生态美[J];作家;2009年14期
15 孙建华;;流动之画卷,忘言之歌声[J];名作欣赏;2010年03期
16 韩飞虎;;和谐的交响:泰戈尔诗歌的生态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17 王雁文;;选择的代价——名诗《没有选择的路》之阐释与联想[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8 方平;;弗罗斯特诗选[J];文学界(专辑版);2010年09期
19 聂鑫琳;;弗罗斯特诗歌生态批评解读[J];作家;2011年04期
20 田鹰;;自然的歌者:罗伯特·弗罗斯特[J];世界文化;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扬志;;城与人的繁复图景——以邰筐诗歌的“临沂叙事”为中心[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玉梅;;诗歌语篇的认知语法分析——以 William Blake 的“London”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张立群;;垂落的姿态及其延展的过程——关于李轻松诗歌几种关键词的解读及其他[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郭秀艳;魏知超;郭晓蓉;葛晓菁;;诗歌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董务刚;;试论托马斯·哈代诗歌的艺术成就[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6 许更生;;郑樵诗歌与其人生观浅探[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子淳;;现代化早期实践者的心声——读刘鹗《登太原西城》[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子淳;;现代化早期实践者的心声——读刘鹗《登太原西城》[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5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D];河南大学;2004年
6 谭雯;日本诗话及其对中国诗话的继承与发展[D];复旦大学;2005年
7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杨丽;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肖锦凤;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D];中南大学;2007年
3 荆兴梅;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海丽;《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齐文平;国内海明威生态研究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鹏;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头韵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8 付美娜;论翻译的生态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9 高毅;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愤怒的葡萄》[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葱;2005年,我喜欢的诗歌[N];文学报;2006年
2 郭志刚;“与史同在”[N];文艺报;2006年
3 何轩;打工诗歌与和谐文化建设[N];文艺报;2008年
4 王小鲁;诗人还是不是那个为世界喊疼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记者 曾祥书;“用什么捍卫我们的诗歌”研讨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06年
6 吴其中;诗歌的意境[N];安庆日报;2005年
7 柯平 著名诗人、作家;他不在别处,就在这里[N];宁波日报;2006年
8 张怀勋;赤诚的歌者[N];文艺报;2006年
9 李枫;神秘与怪诞折射出的现实意义与理想之光[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刘德安;秋天是深沉的[N];海南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