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沼地区潮周期内有机碳的动力输移与通量研究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江口潮滩面向开阔海域,受潮汐作用、波浪作用等特殊水动力因子影响深刻,且淤涨迅速,这些独特的条件使得长江口潮滩盐沼地区中有机碳的浓度、通量等特征有别于世界其它河口盐沼湿地。因此,盐沼地区有机碳的动力输移与通量研究在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也是全球碳循环研究在海岸带比较薄弱的一环。正确认识盐沼地区和特殊动力条件(潮汐、波浪)下有机碳的浓度和通量变化,对于揭示目前尚不清楚的海岸带碳循环研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长江口崇明东滩的高潮滩盐沼为主要研究区域,研究盐沼地区有机碳短期内的动力输移与通量变化。揭示潮周期内有机碳的浓度变化,计算潮周期内有机碳通量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有机碳短期变化的因子,以期揭示潮滩湿地碳的排放通量变化,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夏季(7、8月)草滩平均有机碳浓度为18.2 mg g -1,光滩平均有机碳浓度为10.8 mg g -1。潮周期内草滩有机碳浓度是光滩的1.7倍,夏季(7、8月)草滩有机碳浓度约为春季的1. 5倍。沉积物有机碳浓度变化总体趋势较为平稳,平均有机碳浓度为1.6 mg g -1。沉积物有机碳浓度呈现草滩内部草滩边缘光滩的变化趋势。
2.潮周期内春夏两季草滩和光滩地区悬浮物有机碳浓度变化大致分为两种:涨潮初期、落潮中后期分别出现峰值,有机碳浓度变化较大;全潮只在落潮的中后期出现一次峰值,有机碳浓度呈现出涨潮初期逐渐上升,落潮中后期出现震荡的趋势。
3.盐沼地区有机碳总通量值变化范围在1676 g/m~15114 g/m之间,有机碳净通量多为正值,该测点的有机碳通量呈现稳定向岸输移积累。光滩地区(测点BF)有机碳总通量值变化范围在1787 g/m~50391 g/m之间,有机碳向岸和离岸输移交替变化频繁,但光滩测点有机碳总体以累积为主。两测点的有机碳输移率fPOCx的过程线形状均如同正弦曲线,均表现为涨潮初期向岸输移、涨落潮后期离岸输移的变化规律,且向岸有机碳输移率均明显大于离岸的。
4.平静天气条件下潮汐作用的大小控制着盐沼和光滩有机碳输移水平和输移量。平静天气条件下最大水深(hmax)与各断面有机碳总通量(FPOCx)之间有显著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各潮次有机碳总通量与最大水深的三次方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所测潮次最大水深与潮次平均流速之间有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实测潮次的有机碳浓度与最大水深之间也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
5.通过机制分解法得出盐沼测点所实测的三个潮次中,平流输移对有机碳输移的贡献率在45﹪~81﹪之间;潮泵输移作用对有机碳输移的贡献率在18﹪~54﹪之间。光滩测点所实测的四个潮次中,平流输移对有机碳输移的贡献率在22﹪~61﹪之间;潮泵输移作用对有机碳输移的贡献率在38﹪~77﹪之间。平流输移(T1 + T2)和潮泵输移(T3 + T4 + T5)是对长江口有机碳输移影响最大的动力因素。
|
|
|
|
1 |
杨世伦;;海滨盐沼沉积物的特征[J];地理科学;1987年04期 |
2 |
陈吉余;杨世伦;张勇;王兴放;;中国海滨沼泽的初步研究——纪念竺可桢师诞辰一百周年[J];地理科学;1990年01期 |
3 |
贺宝根;王初;周乃晟;许世远;;长江河口崇明东滩周期性淹水区域水流的基本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
4 |
蒋国俊,冯怀珍;浙江台州湾金清潮滩水力泥沙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2年02期 |
5 |
高效江,许世远,张念礼,陈立民;上海滨岸潮滩水和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分布及扩散特征(英文)[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6 |
韩震,恽才兴;伶仃洋大铲湾潮滩冲淤遥感反演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5期 |
7 |
毕春娟,陈振楼,许世远,李丽娜;长江口潮滩植物根际重金属的分布与累积[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1期 |
8 |
朱晓东,葛晨东,蒋松柳,朱大奎;江苏中南部潮滩有孔虫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8年05期 |
9 |
王颖,朱大奎,曹桂云;潮滩沉积环境与岩相对比研究[J];沉积学报;2003年04期 |
10 |
季子修,蒋自巽,朱季文,杨桂山;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94年06期 |
11 |
张卫国,俞立中,陆敏;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氧化铁与磁性特征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12 |
李炎,G.W.Berger,Tj.C.E.vanWeering;杭州湾南岸潮滩的~(210)Pb分布及其沉积学意义[J];东海海洋;1993年01期 |
13 |
张卫国,俞立中;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及其与粒度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2002年09期 |
14 |
陈耕心,李伯根,许卫忆;乐清湾潮汐特征及对潮滩沉积作用的影响[J];东海海洋;1992年01期 |
15 |
柳林,许世远,陈振楼,余佳;上海滨岸带潮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环境质量评价[J];上海地质;2000年01期 |
16 |
王磊,刘敏,许世远,俞立中;上海滨岸潮滩生物多样性及其利用与保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
17 |
刘巧梅,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欧冬妮;上海滨岸潮滩不同粒径沉积物中无机形态磷的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
18 |
李杨帆,朱晓东;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环境及其可持续利用问题[J];江苏地质;2003年04期 |
19 |
傅命佐;朱大奎;;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物质来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
20 |
杨世伦;中国淤泥质海岸的发育特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