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论
【摘要】:
从诞生于人类的童年期开始,童话就成为童年和儿童的密不可分的伙伴,也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在我国,不管是“童话”这个概念,还是童话这种文体本身,可以说都是一个舶来品,它伴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发,伴随着“儿童”观念的衍变,在我国近现代时期开始崭露头角。“五四”时期是我国童话创作和童话理论建树的第一个兴盛期。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世界经典童话文本被译介引入,同时,一些在国外影响颇大的童话/神话理论,如神话学研究中的人类学派等,也开始涌入,并对周作人、赵景深等第一批中国童话理论家影响颇深;而在文本创作上,经过一个疯狂模仿国外创作和挖掘中国古籍相类似的民间童话的阶段之后,以叶圣陶为首的一批作家也开始走出中国自己所独有的一条文学童话创作道路。可以说,这一时期所做的奠基是良好的。在进入中国自己的创作时,起点高,所出的成品也大多是优良的。然而,“五四”时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的转折期,它的特殊性为中国童话的整体面貌上添加了很多不同于其“舶来”面貌的东西,因而“舶来”和“中国特色”就开始形成并造就中国童话在理论和创作上的一种奇特的差距。而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中国童话创作的日渐丰厚,童话理论建树上的日渐成熟,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彰显出来。这就造成了当下人们在童话概念和创作上的种种困惑和迷思,甚至形成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中童话创作越来越趋近稚龄化、童话底蕴越来越单一和浅薄,整体面貌越来越不景气的情况。
相对中国童话而言,在国外,不仅童话创作上经典佳作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对于童话的理论研究也是相当严肃和庄重的,理论著述上亦成果颇丰。在其视域中的童话,一直是一个属于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儿童心理学,乃至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的重大课题。而在创作中,其童话作品中也常常表达人生关注的重大话题,并展露深远的人文关怀。另外,小说创作中也在越来越多地借鉴童话的写作技巧和情节构成,对于童话的浪漫色调也时常拿来。当然,童话的创作也会使用小说的笔法,比如《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都有“双线结构”。这和我国当下童话发展的情况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落差。
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所想要完成的便是把中国童话纳入世界童话发展的整个体系之中,并把握童话作为一种成长的、活的文学的整体特征,在经典童话文本的观照下建立概念的界定,以此去完成对于我们在童话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廓清。童话这个概念为何在中国的理解上感觉特别的含糊,有着种种的迷思和矛盾之处,这不得不从“童话”在中国最初的诞生源头去进行追溯,对童话进行寻根究底,把“童话”的来龙去脉弄个清楚明白,同时也对造成当下“童话”理解上的几个困顿之处,比如童话和幻想小说(fantasy)的区别、归类等进行探究。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问题的根存在于哪里,也才能真正予以廓清,并对问题做出解答。
当然,归根结底,童话的存在意义在于它那丰富的文本之中,脱离文本而大谈理论,既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行的。童话,作为一种文学门类,它是鲜活的、变化的、发展的、成长着的。真正的童话的文学就在一部一部经典童话作品之中,而真正的童话的研究也只能是在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分析、探讨之中完成。因而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经典童话故事文本的比对呈现,寻找属于童话发展的自有规律,并进一步寻找童话作为一种文学门类的经典品质所在;也从具体文本的分析中,去解读童话存在于当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第一章中,将从“童话”进入中国视域的近现代时期开始回溯,通过对周作人、赵景深等的童话理论的认识和对《稻草人》、《长生塔》等一批现代童话创作的观看,寻找“童话”的来龙去脉,从而去理解“童话”这朵来自异国他乡的异葩在中国落地生根带来的独特品味。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楚的还有“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这一对为我们所熟知的概念的真正内涵。第二章中,则欲通过对几组经典童话作品的对比观照,就民间童话的传承发展之脉络、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之间的过渡状况、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各自独有的特征状貌予以描述、分析和欣赏。第三章则是对现代童话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尽可能去予以澄清:比如现代童话是不是就是“Fantasy”?童话和幻想文学之间的关系为何?中国现代童话的品貌如何?中国现代童话为何靠近现实更多一些?等等。并对托尔金的《论童话》中提出的几个重要概念:“第二世界”、“另一时间”等对于幻想文学的影响加以讨论,进而去分析童话和以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为代表的“严肃奇幻”为主流的幻想小说之间的共存状况。第四章中,想要通过对中外童话经典作品的例选品析,去寻找属于现代童话的经典品质,并去分析它们在具体文本当中是如何存在和呈现的。结语部分,将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显示出童话对于我们身处的时代、对于我们身处的现世时间的价值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