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

郭印  
【摘要】: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界一般认为,世界语言的类型可以分为及物性系统和作格性系统两大类(Halliday 1985, 1994; Langacker 1991; Lemmens 1998),但正如韩礼德(1985, 1994)、Langacker(1991)、Dixon(1994)等人所说,任何一种语言都同时存在两种模式,只是程度的不同。Lemmens(1998)、倪蓉(2009)等人认为,英汉语所存在的大量的作格现象,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致使交替是作格现象的核心概念,致使交替的突出特征是谓语动词既有及物用法又有不及物用法。其中不及物动词的典型用法是表示某实体所承受的状态变化事件,及物用法表示这一状态变化事件是由另一不同实体所带来的。本文研究的致使交替现象是指在语义上用同一动词来表达相同的动作事件,致使含义包括(原型)施事者参与角色及其引起动作的情况,而起动含义不包含该施事参与角色,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自发的。 致使交替存在不同的跨语言特征,很多研究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此类的研究既有形式语言学视角,也有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视角。形式的角度主要有两派观点:去及物化(detransitivization)和致使化(causativization)。去及物化理论认为反致使动词标记是去及物化过程,反致使形态是否具备应被看作语素变体的特例。致使化理论认为及物形式是由基础反致使/非宾格词条通过致使化过程派生而来。但是,动词标记的不规律性使得无论去及物化还是致使化理论都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非交替非宾格动词(如blossom)既没有派生来源,也没有派生目标,这对于上述两种形式理论均构成了挑战。Goldberg的“表层概括理论”从致使交替现象中抽离出来,从构式的角度来进行观察,淡化了动词语义在交替中的作用,认为动词的多种用法和意义是构式所赋予的。但是,脱离了动词义来探讨致使构式和反致使构式与其他相关构式的联系与区别,会变得相当困难。 与先行研究相比,本研究具有以下特色:1)构建了统一的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2)确立了研究致使交替强度的相关指标及计算公式;3)基于语料库展开汉英对比研究。 本文在力动态理论、使因链理论、A/D分层理论和独立识解观等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致使交替事件域认知模型,为进一步分析致使交替动词在相关构式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提出,建立在多义基础上的致使交替动词也是一种构式,属于作格性构式,动词是否具有交替性在于作格性构式与及物性构式的相互压制与竞争的结果。 如何通过语料库测量致使交替强度,并就此展开汉英对比是本文的重点。在汉英对比部分采用“对比功能分析法”的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Chesterman 1998)。语言对比语料主要是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进行KWIC检索获得的。我们认为基于语料库考察致使交替性质和强度必须既要考察共有动词,还要考察共有客体,为此,我们在Stefanowitsch Grie(s2003, 2004)和Lemmens(2009)的配式分析(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基础上,提出研究致使交替强度(CAS)的三个指标及其计算方式:1)动词共同类符指数(verbal shared type index,简称STyI,“共类指数”);2)动词共同形符指数(verbal shared token index,简称SToI,“共形指数”);3)客体共同形符指数(theme shared token index,简称TSTI,“客形指数”)。在这三个CAS指标基础上,我们进而考察了汉英典型致使交替动词和“窒息”类致使交替动词。通过前者的考察我们总结CAV的一般特征和句法表现,后者的考察旨在寻求非典型致使交替动词(CAV)的交替特征和认知规律。我们对所检索到的两万余条句例逐条考察了CAV的致事特征、客体表现、动词语义结构和语义内容及其对交替特征的影响、时体特征。我们还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考察了有关致使交替现象的构式图谱以及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 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 1)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i)就汉英典型CAV而言,除了结构差异较大之外,两者情状也有不同。英语致使交替动词通常都是达成或完结类动词,而汉语缺少完结动词,因此往往借助两种其他手段。一是在活动动词的基础上附加补语,将活动谓词变成完结谓词。二是借用时体标记词(如“了”)将结果义加于单音节动词之上,以此获取“过程+客体”独立识解的可能,其作用相当于“动作+结果”的动结式。(ii)汉英语“窒息”类动词的交替强度并不一致。汉语中单音节词致使交替动词非常有限,这是由汉语动词的双音化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汉语中单音节动词的交替性低于英语,而汉语的双音节动词(如“窒息”类单音动词加“死”所构成的动结式)的交替广度和强度高于英语。汉语中受到话题句的影响,出现的假反致使句数量远远超过英语。 2)由于本文主要探讨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理据,因此也非常关注语料反映的共性:(i)英汉语中均存在共类指数与共形指数不一致的情况,但均呈连续统态势。动词客体使用频次的不均衡导致了致使交替的广度与强度的差异。连续统分布以及典型CAV也存在分裂作格的现象推翻了致使交替现象的作格/非作格两分说(Levin Rappaport 1995;曾立英2007; 2009等)。(ii)汉英“窒息”类动词存在致使交替强度与认知概念的相关性,交替强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关涉外部的动词,而强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关涉内部的动词,但是完全自发的动词也不具致使交替性(如smoulder)。汉英CAV在致使句中均具有行为义、致使义和结果状态义,其中行为义和致使义往往结合较为紧密。在反致使句中均具有结果状态义,不包含但不排斥行为义和致使义。(iii)致事“可移性”(transferability)是交替性的重要特点。如致事可以在施事、工具、自然力以及有无施事性之间转移,动词的可交替性就强,否则就弱。(iv)可交替性与动词结果义的语义指向以及内外论元生命度的级差有关。首先,致使交替动词的结果义需要指向客体论元。其次,动词语义要求的外论元与内论元的生命度级差越大,越具可交替性,同级则不能交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聂文龙;;动词的使动义[J];思维与智慧;1987年06期
2 陈康;;彝语自动词与使动词的形态标志及其由来[J];民族语文;1990年02期
3 尚德琪;使动、意动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4 王锡义;;中学英语使动词用法例解[J];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02期
5 徐悉艰;;景颇语的使动范畴[J];民族语文;1984年01期
6 杨明聪;浅谈文言实词活用中的使动词和意动词[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4年02期
7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J];当代语言学;1994年02期
8 刘静;对几种特殊承诺句的探析[J];阅读与写作;2005年08期
9 黄老邪;;“特立独行”的使动词[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08年06期
10 刁宴斌;动宾词组用为使动词例[J];古汉语研究;1992年03期
11 关胜渝;言语行为与会话含义及语篇的文体风格[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12 杨身国;;心理情感使动词讲与练[J];英语知识;1994年01期
13 段军;;“诗眼”与古诗词中的“动词效应”[J];文史哲;1989年05期
14 张豫峰;;现代汉语使动句的完句成分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5 宋洁奎;张燕妮;;从广告用语中简要解读言语行为理论[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16 杨武元;杨武遒;;英语与汉语使动句的比较[J];茂名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7 罗迪江;;言语行为的内蕴诠释[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8 金理新;汉藏语的使役动词后缀*-d[J];民族语文;2004年02期
19 杨凤清;谈谈使动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0 苏寿祁;;在编写大学俄语教材中强化动词教学的尝试[J];山东外语教学;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梅祖麟;;高名凯先生在燕京大学,1931——1949[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王淑娥;;论语气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亨利;刘季纶;;应用部落格来改善客户服务[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钟星;;英语陈述句中语调的语义功能三分法——利用J·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其语义功能进行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清;法官庭审话语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刘龙根;意义底蕴的哲学追问——从言语行为意义论到实践意义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金海月;朝汉致使范畴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张爱朴;英语虚化动词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陈俊;教育者管教言语行为的心理效应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邓勇(邓曦泽);王霸:正义与秩序[D];武汉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欢迎;“被”字句施事隐显的语体差异及其功能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芹;广告英语的言语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京娟;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谭丽;现代汉语使动用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贾真真;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词化致使动词运用调查与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袁金亮;汉英致使句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赵世芳;[+致使]兼语句的分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南美花;汉韩致事、使事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9 林静;隋唐道教咒语的话语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丽燕;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致使移动“把”字句研究及其英译对比[D];湘潭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大丰市白驹中学 陈盛兰;浅谈文言文字词句教学[N];学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