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汤姆·沃尔夫小说世界中权力格局变迁下的个人地位追求

刘启君  
【摘要】:汤姆·沃尔夫是美国新新闻运动的发起者,他倡导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小说创作的元素,开创了十分新颖的散文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媒体的表达范式,消解了无趣刻板的报道文风。之后他转向小说创作,于1989年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文学宣言《追猎千足兽》,以“千足兽”来类比当今美国社会光怪陆离的文化现象,批判了在20世纪后半页盛行的大量文本中,表征与现实的断层,呼吁年轻一代作家重拾辛克莱·刘易斯、左拉、萨克雷和巴尔扎克等人缔造的社会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做一名美国文化生活的忠实记录员。总得来讲,沃尔夫的创作综合了两种文学表达模式的优势,在客观报道和艺术表达之间建立起了关联。 为了践行他的文学宣言,沃尔夫先后发表了三部长篇社会小说《虚妄的篝火》(1988)、《完整的人》(1998)和《我叫夏洛特·西蒙斯》(2005),分别以80年代纽约的种族政治和90年代以亚特兰大为代表的南方迪克西文化传统的殁落和21世纪盛行于美国校园的勾搭文化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三个十年里美国政治面貌和文化精神的变迁。本论文以这三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每位主人公在各自大环境变迁中的沉浮来阐释,对地位的渴求在其人生轨迹中扮演的作用,及不同时期和场域下美国社会权力地位的依附元素和促其改变的动因。 论文第一部分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纽约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等社会图景,并结合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有关社会资本、象征资本、象征暴力以及阶级惯习和品位等理论阐释了为什么在小说《虚妄的篝火》中,黑人宗教领袖能借助“政治正确性”这面旗帜以及和媒体的结盟掌控权力的实质,让来自上层社会、一贯享有传统优势的美国白人成为种族冲突和种族仇恨的牺牲品。论文第二部分以20世纪末发生在亚特兰大的一起涉及房地产业、银行业、体育界以及政府选举等各方势力的冲突为研究对象,结合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观”、福柯的圆形监狱概念以及詹明信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阐释了消费社会下亚特兰大文化传统的变迁以及背后整个美国南方迪克西文化传统的遗失。小说《完整的人》里主人公也因这场变迁开始反思何为“完整的人”,并希望从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的思想中获得启迪。论文第三部分着眼于21世纪由美国性文化转变带来的大学校园勾搭文化盛行这一社会现象,探讨了不同社会阶级、性别和认知倾向在校园这个微型社会里的碰撞,并分析了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新发现对人类认知和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强调环境对自我的塑造作用。小说《我叫夏洛特·西蒙斯》的女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在校园里谋求一席之位而逐渐远离清教主义传统,并最终对无所不在的性放纵文化妥协。 论文援引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成果以及文化批评的理论来阐释文本,因为沃尔夫作品本身就是美国社会80年代、90年代及新千年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现象的再现。同时在分析中,作者试图从同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参照,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总结出新时期美国文化图景和政治气候的变迁。沃尔夫毕生所提倡的是一种平民的文学策略,强调文学必须同现实生活、鲜活的文化元素相联系。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尽力地展现出了那个年代、那个十年美国文化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把握了其文化精神的核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褚江波;世事变迁,价值长存[J];大学英语;2000年12期
2 ;胡一郎的故事:Internet is not everything[J];互联网周刊;2000年24期
3 卫景宜,张弛;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汤姆·沃尔夫谈话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董鼎山;;是文学著作还是娱乐读物? 一本畅销书引起的争论[J];博览群书;1999年06期
5 吴国良;ASSUME用法译评[J];中国翻译;2002年06期
6 Rona;相信与判断[J];出国与就业;2002年23期
7 郑长河;;突破常规,语言点也可以引人入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8 小松;;美国《时代》杂志评出1998年英语最佳书籍和最糟书籍[J];博览群书;1999年03期
9 黄兴涛;;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10 陈观亚;一切全为你[J];大学英语;2001年08期
11 ;画中话[J];中国石油企业;2004年08期
12 叶江;;“Nation”(民族)概念辨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3 虞建华;;精英聚集地与灵肉交易场——当代美国校园小说《我是夏洛特·西蒙斯》评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14 黄佶;“Bob's your uncle”[J];大学英语;1995年10期
15 鲍海燕;我的四句难句[J];科技英语学习;1998年08期
16 赖庆安;英语广角[J];广西教育;2004年30期
17 周麟;成语、名句、谚语的常用英语(九)[J];岭南文史;2005年01期
18 虞建华;;当今美国文坛两部社会小说的文外解读[J];国外文学;2009年02期
19 莫琳·科里根;;《兄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J];上海文化;2009年06期
20 裘守诚;;活跃的现代美国人(上)[J];体育博览;198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Wolfram Manzenreiter;;次级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变化中的远东想象力(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Wen-hsin Yeh;;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3 山胁直司;;世界政治的新发展与全球本土化公共哲学的角色(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4 Gina Chen;;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Yan Fu and Lu Xun:Self-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21~(st) Century[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Remarks on Roger Ames' Paper:Cultural Tactics and the Future of China[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6 Abdel-Rahim Mohamed Abdel-Rahim Alkordy;;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演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7 Nathan Glazer;;Dual Nationality:Threat to National Identity,or Harbinger of a Better World?[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北京论坛(2007)论文选集[C];2007年
8 加藤节;;后冷战世界中民主面临的考验(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9 ;Cultural Exchange and Cultura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10 胡其瑜;;革命后墨西哥的民族主义、国家建构与仇华(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启君;汤姆·沃尔夫小说世界中权力格局变迁下的个人地位追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薛春霞;论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美国化的犹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敏霞;美国哥特小说对民族身份的想象:1776-1861[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陈英;毁灭、建构与超越:苏珊·桑塔格虚构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杨永春;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媛媛;沉迷与愤怒[D];广东商学院;2010年
2 惠菲菲;从虚无中创造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威威;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兔子”的困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艳洁;康拉德小说中狂欢化人物的解析[D];辽宁大学;2011年
5 鲍蓓蓓;论《花园书》的孤独主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邵晶晶;幻象与现实[D];河北大学;2011年
7 张瑞娟;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伊甸之东》中老李的形象[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8 楚花花;通往主体的荆棘之旅[D];河南大学;2010年
9 杨丹;解析《骨》中的逃避主义[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姝佳;短篇小说的魅力:顿悟与反顿悟[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翔龙中学 张珊;定语从句的几个特殊问题[N];学知报;2011年
2 世文;直面历史现实 深度思考人生[N];文艺报;2009年
3 江西省广丰中学 杨华英;浅谈新课改后的高中英语教学[N];学知报;2010年
4 高丽华;“企业寿险”及其买法[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胡利忠;未来的ATM 还是 ATM吗[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何京玉;首届博士生论坛关注IT两大热点[N];计算机世界;2003年
7 早报记者 石剑峰;“朋克教母”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东方早报;2010年
8 英国特约撰稿人 顾远;大家都有病 人人都有用[N];东方早报;2011年
9 ;在平台上创造新奇迹[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康慨;革命已经结束,文学缴性投降[N];中华读书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