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贫乏之中的艺术

梁钫  
【摘要】:作为小说家、剧作家的塞缪尔·贝克特,其作品曾经被多家出版商拒绝,也曾遭到读者的冷遇。但如今,贝克特已经成为一位誉满全球的艺术家,包括《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可名状的人》在内的小说三部曲是其卓越成就的核心,可以有多种诠释方法。本文认为,三部曲呈现出无限的艺术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贫乏”。“贫乏”这一特征虽然广为认同、经常提及,然而却没有得到充分论述。因此,本文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分析贝克特的“贫乏”在三部曲中的体现,及其达到的艺术效果。本文认为,三部曲中每一作品的叙事元素中都带有“贫乏”的特征:小说中的地理背景较少,具有不确定性,将人物和行动置于有限的空间内,显示了从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转移的倾向。三部曲中,故事情节逐渐减少,缺乏连贯、断断续续,最终外部行动完全停止,导致故事与话语的边界消失。三部小说中的人物也逐渐呈现出不在场的趋势。在经典叙事理论视角下,“贫乏”这一特征体现了贝克特小说三部曲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成为贝克特叙事创作和吸引读者参与文本建构的主要艺术手段。结论指出,“贫乏”凸显出的艺术效果主要在于贝克特写作的自省性,以及对读者参与诠释作品积极性的调动。“贫乏”之中见艺术,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当代作家和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结构如下: 前言首先对贝克特三部曲进行了总体评价,指出三部曲中的背景、情节和人物都带有“贫乏”的特色。“贫乏”的基本定义是,相对于传统叙事规约,三部曲中缺乏有关背景、情节和人物的信息。“贫乏”是一个相对的现象:贝克特并没有给出传统小说中对读者来说可以轻易获得的信息,而是产生了巨大的信息缺口,而这些缺口则由大量自省式的独白来填补。中外学者对“贫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在研究回顾中发现其研究现状呈现出悖论态势—三部曲的评论家普遍认同“贫乏”特色的存在,而相关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因此这便成为本文的任务所在。前言最后一节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目的和结构。 第一章《背景的贫乏》主要阐述物理背景信息的缺乏,指出三部曲中地理背景和物理时间背景信息变得越来越少,这恰好与空间形式理论中试图消除时间的倾向不谋而合。《莫洛伊》中背景的贫乏主要在于背景描述所带来的荒凉贫瘠的感觉。更进一步来讲,背景描述被极大地消减,仅仅通过感官来传递这种信息。在《马龙之死》中,背景被局限在一个房间,或者头盖骨中,因此时间变为头脑内的感知,过去和现在、记忆和创造的区别逐渐消失。在《无可名状的人》中,背景被高度抽象化,空间和时间遭到消减,仅剩下了语言概念。如此,贝克特不仅强调了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而且邀请读者在这种被极大拓宽了的艺术空间中遨游,读者在其间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 第二章《情节的贫乏》首先为分析文本提供了一些重要概念,包括故事与话语之分、因果联系、闭合以及关于叙事本身的基本问题。论文指出,三部曲与传统小说不同,它们均缺乏上述概念中所描述的叙事作品特性,只是各部小说中缺乏的程度不尽相同。《莫洛伊》情节中缺少的是事件的因果联系,这是由于作品对统领传统小说情节的理性进行否定和戏仿而造成的。《马龙之死》的情节中体现了闭合性的缺失,这种缺失反而使得整个作品超越了自足的书本形式的束缚。而《无可名状的人》中,由于故事极度贫乏,故事与话语的边界消失了,内容变成形式,形式变为内容。故事与话语的边界、小说与评论的边界、小说与哲学的边界都消失了,作品成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文本。本章结语指出,作者对行动的关注减少,对自身写作的反省就增多了,而读者也随之将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集中于小说的内部世界,从而履行了自身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义务。 第三章《人物的贫乏》主要探讨三部曲中人物稳定性的缺乏,以及人物的缺场,指出从叙事交流角度来讲,人物的贫乏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人物、叙述者和作者的交流模式,体现了贝克特在小说人物表现方面的突破。首部小说中的莫洛伊和莫兰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作为叙述者他们在命名能力方面比较困难,无法使语言和记忆同步。小说人物间缺乏交流,旨在减少对人物的关注,从而增加读者对作者和写作自身的关注。第二部小说中的人物都未能获得充分发展,呈现了贫乏的特征。马龙失去移动的能力,行动上只剩下生存所必须的“两极”,结果只能给自己讲故事消磨时光。但是当马龙发现自己的人物也不过是让其失望的另一个自我后,他放弃了这些人物。人物未能充分发展,导致了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之间界限的模糊,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距离。在最后一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缺乏稳定性,主人公作为人类的品质被逐渐消减,最后只能以虫为名。人物在小说中呈现出一种身体不在场的趋势,直至最后只剩下了声音作为主要人物。人物身份不稳定以及最终缺场在形式上与情节的贫乏相呼应,造成了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之间边界的消失,从而实现了读者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读者必须认识到,她所听到的声音是一种“独白中的对话”,是人物、叙述者和作者声音的混合体。 结论部分概括总结了前文的主要观点,结合贝克特在三部曲创作时期的美学思想分析了其创作意图。论文指出,贝克特试图创造一种“容纳混乱”的叙事形式,一种最能体现后现代作家自我关照意识、体现对读者终极关注的形式。为了实现这种形式,贝克特把传统小说中所有的品质都逐渐剥去。正是这种叙事元素的“贫乏”,极大地拓宽了作品的艺术空间,给作者更大的自省空间,带来了与读者的更多互动。“贫乏”是贝克特三部曲的艺术风格特征,用信息的精简给小说带来了无尽的内涵,使三部小说成为对这个世界珍贵的馈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志英;;贝克特三部曲的荒诞意识[J];思想战线;2009年S1期
2 王素华;;直面贝克特小说的荒诞艺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王素华;;论贝克特小说作品中的居间言说[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4 卢晓季;贝克特:小说语言与情节的掘墓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叶青;;荒诞派大师贝克特[J];大家;1998年04期
6 李士培;;贝克特尔公司——同里根政府关系密切的大公司[J];现代国际关系;1983年03期
7 顾宪文;;“达达尼号”之谜[J];航海;1984年05期
8 仵从巨;〔万花筒:后现代主义一瞥〕——《等待戈多》:贝克特的谜语与谜底[J];名作欣赏;2000年05期
9 贾喜逢;试论塞缪尔·贝克特和他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J];社科纵横;2004年01期
10 Jo Biddle;蒲度戎;;贝克特——迷恋无声的剧作家[J];英语文摘;2006年06期
11 舒笑梅;诗化·对称·荒诞——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语言的主要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12 卢岚;;戈多来也不来[J];作家;2006年10期
13 ;小资料[J];外国文学;1990年01期
14 童慎效;戏剧与反戏剧——论贝克特的荒诞艺术特征[J];国外文学;1992年04期
15 雷强;;“言无言”——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中的语言哲学思想[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1期
16 卓玛;相似的荒诞悲剧 不相似的荒诞意味——比较贝克特《等待戈多》与扎西达娃《世纪之邀》的等待意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7 黄珂维;;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J];文学教育(上);2009年08期
18 洪增流;二十世纪的席西佛斯神话——简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19 李嘉宝;贝克特的荒诞人物及其哲学基础[J];江汉论坛;2002年09期
20 李燕;;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hris Brink;;Paradigm Lost[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Yoshihisa Itoh;;Why there is Difference in Urine Albumin Values among Assay Systems[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Allan Konopka;;Are there principles in microbial ecology?[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信广来;;儒家思想中的纯洁和与沉静(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Francois Hartog;;时代与文明(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Anders Stephanson;;奥巴马的无主义论:一种务实的与美国例外论的决裂(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7 David Wong;;竞赛与和谐(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8 沈清松;;全球化、基督教与儒家(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D.E.K.Baku;;非洲危机持续不断的历史根源(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10 李晨阳;;中国与希腊古典哲学中的和谐理想(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3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4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俊梅;保罗·斯各特的《拉吉四部曲》中的帝国空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孙畅;真实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娇娇;金·庞得斯《失控飞行的艺术》之叙事特色[D];河南大学;2010年
2 魏艳君;《洛丽塔》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不可靠叙述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刘娟娟;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空间叙述[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洁;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者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杨咏霞;解构后的重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潘登科;美国自然主义小说中隐含作者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张雪;巴思的叙事迷宫[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陈乐;从叙述学的角度看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利己主义[D];南京大学;2011年
9 任欢;《纽约三部曲》中的异化主题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云帆;殖民地上的男性气概:对毛姆的东方小说中男性主体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天用;十年热血铸就恒星[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陆金玉;从徐州看江苏科学抗旱三部曲[N];光明日报;2011年
3 老徐;“北大情爱三部曲”再版上市[N];中国邮政报;2006年
4 查斯敏;峦庄奏响兴农“三部曲”[N];商洛日报;2006年
5 本报通讯员 杨建光 冯晓刚;一个村支书的致富“三部曲”[N];昌吉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陈兆兰杨晓冬 高娜;鱼城镇唱响经济发展“三部曲”[N];济宁日报;2008年
7 田来东 王玉涛;高密政协谱好委员工作三部曲[N];联合日报;2011年
8 田里;开掘传统文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9 郑云国;市人大常委会奏响新一年开局“三部曲”[N];东营日报;2006年
10 刘勘;国际鲶鱼打造牛市三部曲[N];上海证券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