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乏之中的艺术
【摘要】:作为小说家、剧作家的塞缪尔·贝克特,其作品曾经被多家出版商拒绝,也曾遭到读者的冷遇。但如今,贝克特已经成为一位誉满全球的艺术家,包括《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可名状的人》在内的小说三部曲是其卓越成就的核心,可以有多种诠释方法。本文认为,三部曲呈现出无限的艺术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贫乏”。“贫乏”这一特征虽然广为认同、经常提及,然而却没有得到充分论述。因此,本文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分析贝克特的“贫乏”在三部曲中的体现,及其达到的艺术效果。本文认为,三部曲中每一作品的叙事元素中都带有“贫乏”的特征:小说中的地理背景较少,具有不确定性,将人物和行动置于有限的空间内,显示了从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转移的倾向。三部曲中,故事情节逐渐减少,缺乏连贯、断断续续,最终外部行动完全停止,导致故事与话语的边界消失。三部小说中的人物也逐渐呈现出不在场的趋势。在经典叙事理论视角下,“贫乏”这一特征体现了贝克特小说三部曲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成为贝克特叙事创作和吸引读者参与文本建构的主要艺术手段。结论指出,“贫乏”凸显出的艺术效果主要在于贝克特写作的自省性,以及对读者参与诠释作品积极性的调动。“贫乏”之中见艺术,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当代作家和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结构如下:
前言首先对贝克特三部曲进行了总体评价,指出三部曲中的背景、情节和人物都带有“贫乏”的特色。“贫乏”的基本定义是,相对于传统叙事规约,三部曲中缺乏有关背景、情节和人物的信息。“贫乏”是一个相对的现象:贝克特并没有给出传统小说中对读者来说可以轻易获得的信息,而是产生了巨大的信息缺口,而这些缺口则由大量自省式的独白来填补。中外学者对“贫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在研究回顾中发现其研究现状呈现出悖论态势—三部曲的评论家普遍认同“贫乏”特色的存在,而相关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因此这便成为本文的任务所在。前言最后一节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目的和结构。
第一章《背景的贫乏》主要阐述物理背景信息的缺乏,指出三部曲中地理背景和物理时间背景信息变得越来越少,这恰好与空间形式理论中试图消除时间的倾向不谋而合。《莫洛伊》中背景的贫乏主要在于背景描述所带来的荒凉贫瘠的感觉。更进一步来讲,背景描述被极大地消减,仅仅通过感官来传递这种信息。在《马龙之死》中,背景被局限在一个房间,或者头盖骨中,因此时间变为头脑内的感知,过去和现在、记忆和创造的区别逐渐消失。在《无可名状的人》中,背景被高度抽象化,空间和时间遭到消减,仅剩下了语言概念。如此,贝克特不仅强调了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而且邀请读者在这种被极大拓宽了的艺术空间中遨游,读者在其间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
第二章《情节的贫乏》首先为分析文本提供了一些重要概念,包括故事与话语之分、因果联系、闭合以及关于叙事本身的基本问题。论文指出,三部曲与传统小说不同,它们均缺乏上述概念中所描述的叙事作品特性,只是各部小说中缺乏的程度不尽相同。《莫洛伊》情节中缺少的是事件的因果联系,这是由于作品对统领传统小说情节的理性进行否定和戏仿而造成的。《马龙之死》的情节中体现了闭合性的缺失,这种缺失反而使得整个作品超越了自足的书本形式的束缚。而《无可名状的人》中,由于故事极度贫乏,故事与话语的边界消失了,内容变成形式,形式变为内容。故事与话语的边界、小说与评论的边界、小说与哲学的边界都消失了,作品成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叙事文本。本章结语指出,作者对行动的关注减少,对自身写作的反省就增多了,而读者也随之将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集中于小说的内部世界,从而履行了自身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义务。
第三章《人物的贫乏》主要探讨三部曲中人物稳定性的缺乏,以及人物的缺场,指出从叙事交流角度来讲,人物的贫乏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人物、叙述者和作者的交流模式,体现了贝克特在小说人物表现方面的突破。首部小说中的莫洛伊和莫兰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作为叙述者他们在命名能力方面比较困难,无法使语言和记忆同步。小说人物间缺乏交流,旨在减少对人物的关注,从而增加读者对作者和写作自身的关注。第二部小说中的人物都未能获得充分发展,呈现了贫乏的特征。马龙失去移动的能力,行动上只剩下生存所必须的“两极”,结果只能给自己讲故事消磨时光。但是当马龙发现自己的人物也不过是让其失望的另一个自我后,他放弃了这些人物。人物未能充分发展,导致了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之间界限的模糊,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距离。在最后一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缺乏稳定性,主人公作为人类的品质被逐渐消减,最后只能以虫为名。人物在小说中呈现出一种身体不在场的趋势,直至最后只剩下了声音作为主要人物。人物身份不稳定以及最终缺场在形式上与情节的贫乏相呼应,造成了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之间边界的消失,从而实现了读者与作者“面对面”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读者必须认识到,她所听到的声音是一种“独白中的对话”,是人物、叙述者和作者声音的混合体。
结论部分概括总结了前文的主要观点,结合贝克特在三部曲创作时期的美学思想分析了其创作意图。论文指出,贝克特试图创造一种“容纳混乱”的叙事形式,一种最能体现后现代作家自我关照意识、体现对读者终极关注的形式。为了实现这种形式,贝克特把传统小说中所有的品质都逐渐剥去。正是这种叙事元素的“贫乏”,极大地拓宽了作品的艺术空间,给作者更大的自省空间,带来了与读者的更多互动。“贫乏”是贝克特三部曲的艺术风格特征,用信息的精简给小说带来了无尽的内涵,使三部小说成为对这个世界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