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都柏林人》中的美学观

奚立毅  
【摘要】:作为詹姆斯·乔伊斯的初期作品,《都柏林人》的文学研究价值并不逊于乔伊斯的后期作品比如《尤里西斯》。在这本小说集中其实能找到不少乔伊斯实践其美学观的例子。本文主要探讨了乔伊斯的美学观以及其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 为了讨论乔伊斯的美学观,本文首先探讨了乔伊斯美学观的形成,通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及其他证据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对乔伊斯美学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笔者认为乔伊斯把握住了这两位先贤的基本观点,并加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之后文章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美学观点,并指出乔伊斯更重视在创作中实践美学观。 其后笔者试图以上述理论分析为基础从《都柏林人》中找寻例证。笔者选择了一些在此书中比较突出的写作手法,研究这些写作手法如何证明乔伊斯的美学观。这些写作手法包括乔伊斯重视情感描写、设计开放式结局、对情景进行特别处理以及营造悲剧效果。这些写作手法能够反映出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美学观对乔伊斯的影响,比如美通过认知得到体验、美的实现有三原则以及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主人公犯了错误。同时这些写作手法也体现了乔伊斯自己对于美的独特理解,包括艺术反映事实本身、悲剧情感是静态的、以及美的体验可能伴随有时空感受的扭曲。总得来说,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对于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美学观进行了实践,但同时也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灵活的运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贤铨;论《都柏林人》的象征艺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傅似逸;《都柏林人》和《呐喊》、《彷徨》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12期
3 李子丹;浅谈《都柏林人》的主题和创作技巧[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石艳;平凡中见天才——评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5 李蓝玉;;《都柏林人》的出版:一位艺术家的执著追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杨洋;;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章联;;论《都柏林人》的叙事艺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李开;;从《姐妹》看乔伊斯的小说艺术[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张宏薇;高度的浓缩 精妙的平凡——《伊芙林》的多重主题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10 张晓霞,侯小青;达菲先生与“瘫痪”主题的内化——对《痛苦的往事》主人公的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1 胡向华;都柏林没有缪斯[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2 郁敏;;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自我流放”意识的萌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5期
13 张宪魁;;向传统告别——试析《都柏林人》的艺术特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4 孙梁;《都柏林人》技巧探微[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3期
15 王文;;浅论《都柏林人》中的主题意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6 王莹;唐鹏;;“本我”的释放——解读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J];作家;2011年04期
17 李开;;乔伊斯开篇之作《姐妹》主题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8 冯建明;《都柏林人》的独特结构[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9 周小群;试析《都柏林人》的艺术表现技巧[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0 王虹;詹姆斯·乔伊斯和《阿拉比》[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亭;;乔伊斯与印象主义[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覃琳;;论乔伊斯对“bloody”一词的象征性改写[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马鸿增;;“写画”美学观论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步山;聂国辉;李德平;谢厚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美学观[A];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论文选编[C];2003年
5 马新国;;主体性、异化与文学艺术——评赫·马尔库塞美学观[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志宏;;从“人本质美学观”到“人智能美学观”的理论建构与阐释[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伟;;马克思主义视野:人类美学论纲[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春文;;母语世界的恋人与尴尬[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9 刘肖岑;姜苈娟;;德育功利性的泛化和德育美学观的树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黄霏莉;;自然美的思想渊源——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医美容学的影响之一[A];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兰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化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4 郭平安;李梦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谢锡文;边缘视域 人文问思[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春;《尤利西斯》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吴显友;《尤利西斯》的前景化语言特征[D];河南大学;2005年
8 申富英;民族、文化与性别[D];山东大学;2007年
9 李巧慧;论《尤利西斯》中的现代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奚立毅;《都柏林人》中的美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王琨;共同的精神危机—论爱德华·P·琼斯《迷失城中》对《都柏林人》的继承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史红霞;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过渡仪式视角下的解读[D];山西大学;2012年
4 周轩;论《都柏林人》的不确定性[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芙蓉;重复的意义?[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薛海燕;都柏林人是如何在乔伊斯笔下瘫痪的[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詹韵;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之文体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张水四;《都柏林人》顿悟艺术特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蒋林平;乔伊斯《都柏林人》中自我表现性忏悔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珍珠;乔伊斯笔下的女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维屏;乔伊斯对我们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毛洪安;儒家思想的美学观[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潘小松;乔伊斯在欧洲的第一个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译者:金隄;一个人的乔伊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文学中对女性的一种“剥夺”[N];中国妇女报;2001年
6 傅浩;汉译乔伊斯诗歌[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戴从容;从《芬尼根的守灵》的标题谈全书的翻译[N];文艺报;2011年
8 周丽华 编辑;都柏林的爱与哀愁[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刘晖;没有地图的旅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王友贵;乔伊斯与中国碎片[N];中华读书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