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效用和消费效用的替代:行为系数的分析和测量
【摘要】:本论文是关于收入效用和消费效用的替代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对行为系数进行初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对这一学术话题进行初步探索的同时,也希望能藉由此项研究,促进该领域的后续推进。
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和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其中也特别讨论了行为经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主要参考文献与行为经济的主要理论作了分析;第三章讨论了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和过程,调查阶段与调查对象;第四章描述了新调查问卷设计过程,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基本结果分析并讨论了中俄两国人民对预期损失和风险态度方面的行为差异;第五章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性别、婚姻、年龄等因素的显著性问题、行为系数关于环境的敏感性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六章讨论了行为系数在经济模型中的应用;第七章进一步讨论了本论文得出的结论和对行为系数后续研究的重要性。
传统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从消费角度来处理收入效用,认为人们获取收入时的快乐来自于他未来的消费,不过实证研究表明,很多人的快乐不是发生于消费环节,而是当自己财富增加时效用水平就会上升,且存在着行为经济学家发现的损失规避心理。当然,消费环节确实会影响效用水平,但现实中存在的消费环节的效用与收入环节的效用,是否存在某种稳定的替代关系呢?本文试图对此问题做一分析,所讨论的行为系数,就是导致一定程度效用变化的消费金额与相同程度效用变化的收入金额之间的比例。
论文的主要结论是:1.性别、婚姻、年龄、国别这几个因素对行为系数没有显著的影响。2.行为系数对不同环境设定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且行为系数呈现边际递增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