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对哈代的译介与接受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徐志摩十分崇敬和景仰的作家。在南开暑假学校讲学时,徐志摩曾对他的学生说过:“哈代是现存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个……我觉得读他一册书比受大学教育四年都要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对哈代的热爱、仰慕之情。徐志摩作为第一个向中国读者译介哈代,第一个把哈代的诗歌翻译成中文,第一个把Hardy翻译成现代通用的“哈代”,第一个也是中国文坛唯一一个与哈代本人会面交流的中国诗人,他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首次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哈代研究之风,为后来学者研究“哈代在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其本人与哈代的文学姻缘也构成了学者们考查、研究的对象。徐志摩在向中国读者译介哈代的过程中,汲取着哈代的文学素养,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哈代对他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技巧方面的影响。本文在综合前面学者、专家的看法、观点的基础上,拟对徐志摩在译介、接受哈代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加以考查,系统梳理、分析徐志摩对哈代的译介与接受情况,主要分析阐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徐志摩个人的文学素养等。徐志摩深受哈代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其深刻哲学思想,即被一般世人所谓的“悲观论、宿命论”的积极体验和理解接受上。但是,徐志摩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哈代的思想里,而是在受到哈代启迪的基础上,超越、穿透了“倔强的疑问”,用自己的诗歌开始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现代主义观照。其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艺术上,徐志摩也对哈代有所借鉴和吸收,本文主要尝试探讨了其中四个方面:形式的变化、格律的创新、反复手法以及对白与独白手法的运用。虽然说徐志摩在诗歌艺术上呈现的这些特征并不完全是对哈代诗歌借鉴、吸收的结果,但是,哈代诗歌对他的影响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徐志摩在具体运用其中一些手法、技巧时,也不是一味套用,而是结合中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改造,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诗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