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人工智能翻译的质量评估
【摘要】:机器翻译自从1949年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2月,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雷德蒙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宣布机器翻译可以模仿人类翻译的过程,即人工智能翻译。人工智能翻译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将发言转换为文字,通过屏幕将文字显示出来,并通过人工智能翻译将原文字翻译成另一种甚至另几种文字,电脑系统甚至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在识别原文的同时将译文以声音的形式传输给听众。近年来频现人工智能翻译即将取代真人口译的争论。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切入,对人工智能的翻译质量进行研究,探究人工智能翻译是否达到市场对于同声传译的要求。研究假设为人工智能(以腾讯翻译君和科大讯飞2.0为例)的翻译质量达到市场对于翻译的要求,那么在目的论三原则视角下人工智能翻译和人类(学生)翻译质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人工智能比人类(学生)翻译的准确率高。实验数据发现:1.相比于人工智能翻译,人类(学生)翻译的归纳总结和判断能力更有助于达到翻译的效果和目的;2.人工智能翻译虽然强于细节,但是无法理解和判断这些细节背后的逻辑和情感关系;3.人工智能门前无法达到市场对于同声传译译员的要求。研究结果发现:定性分析中,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受限于环境、口音、停顿等因素,导致识别结果不理想,造成翻译结果的误差;定量分析中,2组人工智能翻译在二原则下的得分均没有人类(学生)翻译得分高,因此上述假设不成立。本研究结论对于人类(学生)译员的学习和练习具有借鉴意义。虽然人工智能翻译在目的论视角下的效果没有达到市场对于翻译的要求,但是机器与人类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能更好的提供服务和帮助社会。机器翻译能够帮助人类译员承担部分精力任务,可以让译员更有效率工作,更专注于有创造性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