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
【摘要】: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既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现代化政治和经济大国。在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对自身身份恰当的话语建构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承担国际责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每年“两会”期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央人民政府对于本国的施政报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话语建构的国家身份体现了中国对自身国家身份的认知和建构意愿。为此,本文考察了2000年-2020年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中亚历山大·温特关于国家身份建构的研究框架,分析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话语建构的国家身份,力图站在百年变局之节点,探索21世纪初中国国家身份话语建构的创建历程和发展方向。本文研究解决两个问题:(1)《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国国家身份的阐述中运用了哪些话语建构了中国的国家身份;(2)《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通过话语构建了什么样的中国国家身份。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对2000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国家身份的话语进行解构,通过词频分析、话语内容分析等方法,探索21世纪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在不同年份建构的中国身份,并梳理这些身份的发展趋势。其次,本文结合当前学者对于温特关于国家身份理论的改进,将《政府工作报告》中建构的中国国家身份以个人-类属身份、角色身份和集体身份进行归类,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国家身份话语建构内容的重点和特点。最后,本文通过台湾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中美关系等政治经济因素与中国国家身份话语开展相关性分析,探讨并阐述影响中国国家身份话语建构的因素。经过研究,本文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针对自身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角色方面建构了三大国家身份,分别是:从国家的政治制度看,中国在话语上建构的国家身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在话语上建构的国家身份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同度和对国际社会中自身角色自我认定方面看,中国在话语上建构的国家身份是负责任大国。具体地说,在个人-类属身份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大国”和“海洋强国”这五种身份。其中,前四种是在继承20世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构的个人-类属身份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的具体情况,对这些身份的内涵做了完善和补充;而“海洋强国”则是中国面对21世纪新态势所积极建构的身份。其次,在角色身份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从发展进程上看,中国在2000年至2006年、2007年至2013年、和2014年至2020年,分别经历了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规则和深度参与国际规则的阶段,而中国的角色身份在这三个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具体的角色。再次,在集体身份上,中国建构了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一带一路”倡议成员,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这三种身份。其中,发展中国家一员的建构既是对中国实际国情的认识,又是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者的角色身份的进一步体现;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员”的建构,则既有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中国以负责任大国这一角色身份参与到国际事务,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的体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员”这个身份的建构则是中国关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理念的表述和建构,是观念上建构的集体身份。而随着对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参与程度逐渐加深,中国对集体身份的建构越来越深入。由此体现出中国话语建构呈现出了历史性、务实性和开放性三大特点,也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本位意识到受众意识的划时代转变过程。